明心見性

文/陳昭良 |2012.03.04
2521觀看次
字級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透過經典、宗派的各種修持法門,圓滿我們的佛性?如何透過實踐來開發我們的智慧?」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於二月二十六日,禮請佛光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佛光山禪講師研究院學僧永中法師、本緣藏主編妙書法師,從禪宗、淨土宗的角度,探討此次主題「佛教的心性論——從人性到佛性」。

講座開始,永本法師先說明人性的特點。人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人倫道德,從六道方面來談人,人比其他道眾生殊勝,人可以修行,學習佛法、消除業障、增長福德,從人性慢慢開發本具佛性。此外,人有過去經驗可以回憶,從沒有智慧到可以學習開發智慧,而其他眾生只有當下,沒有回憶。

最圓滿的境界稱為「佛性」,此名相源自於《涅槃經》,因為角度不同,在經典上名稱各異,如《華嚴經》稱為「法界」、《起信論》稱為「真如」,乃至自性、如來藏、真心,以及菩提心、大涅槃、法身、空性等,皆是佛性之異名。永本法師以「狗子佛性」公案說明,每個人都有佛性,只因貪瞋痴煩惱覆蓋,不能顯發;而皈依佛法僧,目的是皈依自性三寶,自性佛是覺性、自性法是正念、自性僧是清淨心。

「禪宗視心為人性的主體承擔者,所以禪宗的心性論主要討論人心本質中,本來就具有的清淨性、智慧性及佛性。」永中法師指出,人性有善惡、高下、美醜等分別,而佛性則超越分別,是人人本有的清淨心,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永中法師說,《六祖壇經》以人性為出發點,惠能大師在「不思善、不思惡」中點出,禪宗重視心性的修持,要下功夫找回內心的澄淨,在人心的本質上見到本來面目,如同星雲大師說的:「禪,就是要你直下承擔,直下承擔『 我是佛』,承認自心有佛心,就不會跟人計較、嫉妒,許多惡習就能消除,就能從新改造自己。」

妙書法師向大眾說明何謂「淨土」?有佛住世教化眾生的世界、空間、國土,都可以稱為淨土或佛土,在淨土裡不只有證悟的佛,亦有尚未覺悟、證悟的眾生。吉藏大師在《大乘玄論》提及佛土有淨、不淨、淨不淨、不淨淨及雜土等五種,皆是眾生自業所起,應名眾生土,但佛教化,故名佛土。當今淨土宗雖專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但廣義來說,十方佛國世界皆有淨土,包含釋迦牟尼佛的娑婆淨土、東方藥師琉璃淨土、阿佛妙喜淨土及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等。

禪宗在修法上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思想,據惠能大師的佛性理論提出兩點,一是強調從自心中求佛,修行主要是修自心,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二是頓悟或稱明心見性,修行成佛無需長時,只要當下領悟自己本有的佛性,便是成佛之時。至於頓悟的方法,惠能大師提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三無思想,圍繞著明心見性,目的是開發眾生自心的本覺。永中法師表示,頓悟會因每個人的根器利鈍而不同,只要慢慢漸修證悟,每天好好觀照心性,如明鏡擦拭,自性本覺終有顯現之時。

妙書法師表示,淨土不遠,有願則生,雖然平常不淨的念頭會升起,境界考驗時會有業習執著,但在二六時中做好功課,養成清淨的習慣,便能臨終一念與佛相應。法師又說,念佛法門有四種:一、稱名念佛:專心稱念佛之名號;二、觀像念佛:眼觀佛像,口稱佛名,心不散亂;三、觀想念佛:於口念著佛號、心觀想佛像之相好圓滿;四、實相念佛:觀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實相,乃無形無相,猶如虛空,而心及眾生本來平等。

禪是遍一切處,並非在蒲團之上。永中法師強調,禪不在外相所求,最重要在於心。能明心見性看到自己的心,便能對外境包容、接受;如果不明白自己的心性,對外便會起心動念。有心就能成就很多事情,時時善護清淨心,大家從人性的貪瞋痴中提升,便能圓滿清淨的佛性。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永本法師最後以此古德偈語勉勵與會大眾,說明人人都有顆明珠,亦即佛性,希望透過禪修、念佛的角度,讓大家能圓滿清淨智慧的佛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