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光
梵唄,傳統上是只在寺廟裡唱誦的佛教音樂,當這個傳統碰上另一個傳統——保守傳統的民風,卻變得不再傳統。梵唄發展成輕快悠揚的現代佛教歌曲,由寺廟走到大街小巷、登上演奏廳的舞台;由現場唱誦變成隨時可播放聆聽的唱片;由台灣走到國際。這一切,始於一九五四年成立的佛教青年歌詠隊。
為接引青年創作佛歌
一九五三年,星雲大師來到宜蘭弘法,當時社會風氣保守、刻板,為了接引青年學佛、信佛、學佛、行佛,大師以現代歌曲為橋梁,親自寫詞,創作佛教歌曲。
那時,常有一些到寺裡聽經的青年問大師:「青年在佛教裡能做些什麼事情?」感於這些青年為教的熱忱,於是,大師帶領他們帶著一些紙做的道具,每天騎腳踏車到鄉村的露天廣場,以玩紙戲、放幻燈片的方法,輔助弘法布教,經常吸引許多人前來聞法。
有一天歸程時,大師看到朦朧的月色,突然心有所感,回到寺院寮房,趕緊拿出紙筆,在微弱的燈光中,寫下〈弘法者之歌〉,頗受佛教青年的歡迎,於是大師開始創作更多佛教聖歌,如〈西方〉、〈祈求〉、〈鐘聲〉、〈菩提樹〉、〈偉大的佛陀〉、〈佛教青年的歌聲〉、〈佛光山之歌〉、〈佛化婚禮祝福歌〉,並邀請楊詠譜、李中和、蕭滬音及吳居徹等老師及教授譜曲,以唱頌佛教聖歌的方式來宣揚佛法。
成立佛教青年歌詠隊
佛教界第一支佛教青年歌詠隊於一九五四年成立,以一首首歌頌佛德、宣揚教義、淨化人心的佛教聖歌,到各地高展歌喉,弘法布教,並在每次佛學講座之中安排佛教梵唄、佛教歌曲的獻唱,透過輕快悠揚的樂聲,詮釋佛教的法義,足跡遍布台灣各地。
為使佛法能夠隨著佛教歌曲的音符傳得更廣、更遠,宜蘭和台北歌詠隊於一九五七年八月灌錄首套佛教聖歌唱片,內容包括讚佛偈及佛教聖歌等二十首。這種突破傳統的弘法方式,使唱片尚未出版,海內外便搶著預訂,造成佛教史上空前的轟動。
一九七九年,佛光山叢林學院在台北國父紀念堂舉辦的「佛教梵唄音樂會」,嘗試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創作模式,將梵唄結合敦煌舞、國樂甚至交響樂共同演出,將梵唄帶入國家藝術殿堂,展現出佛教音樂的莊嚴與寧靜之美。
梵唄讚頌團熱烈迴響
一九九九年,佛光山梵唄讚頌團在大師的帶領下,展開近一個月的「天籟之音」歐洲之行,於奧地利維也納、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萊茵、比利時根特市、法國巴黎、瑞士琉森、巴塞爾加、德國柏林等地演出十一場,將梵唄之美帶入歐洲。
二○○三年,為將佛教音樂普及化、現代化、生活化、大眾化,並紀念星雲大師在台弘法五十周年,佛光山特別舉辦「人間音緣——星雲大師佛教歌曲發表會」徵曲活動,以星雲大師的佛法詩偈為歌詞,讓全球愛樂者一起譜出當代歌曲,共同建造一個充滿歡喜、快樂的人間淨土。當中如〈點燈〉、〈朝山〉、〈好自在〉、〈師父頌〉、〈愛就是惜〉、〈有佛法就有辦法〉、〈幸福是什麼〉、〈感動是最美的世界〉等,都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
此外,為發揚佛教及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佛光山更於二○○六年六月創設「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招考三十多名優秀青年團員,希望以清淨梵樂,達到淨化心靈與修持之用,並藉此提升信眾藝文欣賞能力,促進美學教育,營造祥和安樂的社會。人間音緣梵樂團經常在各地演出,二○一一年舉行的「梵音禮讚—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二○一一年巡迴演出」,更獲得熱烈迴響。
宜蘭伊始今全球遍布
今年年初,蘭陽別院號召佛光會宜蘭各分會組隊,參加在一月十五日舉辦的「歲末音樂饗宴」合唱比賽,讓宜蘭地區的信徒,將大師的佛曲弘唱下去。此次活動計有十六個團隊參與,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的練習,但各隊都表現出專業風範,重現宜蘭歌詠隊的風采。
經過快要六十年的時間,最初的宜蘭佛教青年歌詠隊已發展至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合唱團,以及人間音緣梵樂團的專業樂團,透過梵樂和佛教歌曲,吸引更多人走入佛門。佛教音樂再不是寺廟專有,早已在大家身邊的各個角落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