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灑津
文/陳昭良
上周,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以「星雲禪話」為題,由佛光山福山寺監院覺興法師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陳嘉隆、嘉義分會第一區督導長張建宇、嘉義新港國小校長林灑津等人,分享在生活、工作上的修行、體證,帶領近六百位民眾認識禪的妙用,以及歡喜自在的禪心。
「禪是什麼?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覺興法師指出禪是不立文字,但又要透過語言才能有所表達,因為我們都是禪的實踐者,還沒到禪的證悟者,仍需透過語言、文字了解,更進一步說明「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開發內心佛性就是禪。
「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張建宇透過偈語,說明禪無所不在,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有禪,禪就在我們四周,並引用《金剛經》中五眼之說,肉眼,不被物惑;天眼,徹見一切;法眼,見性本空;慧眼,智照洞明;佛眼,物我等觀。
張建宇以盲人提燈、國王受傷和自身工作經驗為例,指出學佛改變觀念後,遇到惡緣就當作是人生的考驗,用智慧看到事情的真相,將不好的因緣轉為好的因緣,同時點亮心燈、智慧,因此,走到哪都能逢凶化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們了解一切都有因緣聚散。」陳嘉隆敘述《星雲禪話》中「放下!放下!」公案,認為要放下不是簡單的事,人就是一直求,不容易轉念,因此要聽經、聞法、共修,而佛門就是修這顆心,把壞習慣、惡行、惡口改掉,多做好事自然養成習慣,廣結善緣。
陳嘉隆指出,了解世間是空性,一切本質都是空性,就能轉惡念為善念、化煩惱為清淨,佛陀如導遊、醫生,親近三寶、善知識、多聞熏習,般若智慧靠自己養成。以「白髮蒼蒼似銀條,老樹無根怕風搖;家有黃金貯百斗,難買菩提路一條。」說到身體會慢慢衰老,應把握時間精進修持,提升人生。
新港國小師生以禪宗公案「夜遊」為劇本,帶來話劇表演和音樂演奏。林灑津認為,教育的真愛,是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教育是創造未來夢想。「愛」字裡頭中間有個「心」加上「受」,如話劇中的禪師教育學生,如愛自己一樣,包容優缺點,感受淚水、喜悅,教育學生懂得進退得宜、尊師重道、孝順父母。
林灑津指出,教育需要生活化,從上課到放學都是生活教育的一環,如同禪在行住坐臥的教育,禪師以愛的教育,以關懷代替責備,學校、老師、家長共同搭起禪的教育,讓孩子擁有平常心,勇於創造挑戰,學習德智體群美,創造生命平衡。
「禪是生活品質的提升,生活裡頭無處不是禪。」覺興法師認為,禪就是《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最佳詮釋,從禪意養成一種態度,態度成為習慣,習慣變成個性,個性影響人生,因此人生會走向光明或黑暗,態度是人生的基本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