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運動對年長者或關節退化、僵化者而言,是否為之已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認為不晚,高雄服務處督導辛榕芝就指出:「許多參加運動班的長輩都改善了身體狀況,但建議年輕時要養成運動習慣,年老時再交給專家去規畫合適的運動。」
近幾年健康運動的新標準是「三五七」,每周須有五次、每次達三十分鐘的運動量才能保有健康,在這個標準下,弘道推出了適合肢體障礙者的「復健」與「平衡」班,參加三十分鐘的運動量才能正常保有健康,在這個標準下,弘道推出了適合肢體障礙者的「復健」與「平衡」班,參加對象為中風、行動不便的長者,及一般年長者的「有氧」與「體適能」運動班等課程。
基金會推復建班的用意在,很多民眾忽略運動的重要性,以致失去病痛的黃金治療期和最佳恢復期,逐漸喪失自理能力,造成自己與家屬不必要的負擔,「要身體健康,即使是生病的人也要運動!」平衡班則由治療師協助訓練──當長輩怕運動造成身體傷害時,就可以藉由這個班,避開摔倒和骨折。
有氧運動班設計得像年輕人上健身房一樣,體適能訓練是強調心肺能力,防止退化加速,「教練會先了解長者的狀況,作完前測,才會設計後續方案,物理治療師也會加入。」
辛榕芝還提到一個關鍵,即參加運動復健班的長者,必須先為他們「做心理建設」,因為長輩做運動常受到外界批評,認為不該做激烈運動,或應該減少運動次數、時間,所以首先得消除他們對外界制止作運動的恐懼,要修復人際互動的關係,只要能快樂的去交朋友,身心都會得到健康。
而訓練的效果,並不是一定能減肥,只能說線條會更好,如有人才運動三、四個月腰就小了五吋,脂肪變少、肌肉增加,儘管體重不變,卻依舊是好事。
弘道基金會內部也鼓勵年輕人多運動,辛榕芝說,「勞動不等於運動」,尤其是社會工作者,雖然三不五時得作家庭訪視、要去服務長者,但同樣要運動,下班後員工都會去跑步、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