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灣每年紙餐盒用量超過五十億個,但回收率僅兩成五,其餘都送進焚化爐當垃圾燒掉,增加環境負擔。
回收成效不佳的原因,除了民眾環保意識觀念薄弱,嫌餐盒油膩、易濕軟,直接當作垃圾處理外,另一個原因竟是「分類錯誤」,也就是將紙餐盒誤以為是「紙類」,與報紙廢紙一起回收,事實上應歸類「容器類」。
筆者自認尚有基本的環保概念,也盡量做好資源回收,但也是看了報導以後才知錯誤回收多年。
由於工作關係,筆者偶爾會買幾樣小菜用紙餐盒包裝回家,搭配太太烹煮的菜肴,用畢後,我會用過的衛生紙擦拭,並教導孩子應將紙餐盒與舊報紙、廢紙等「紙類」一起回收,想不到,這竟是「無知」的錯誤。
遺憾的是,清潔隊及環保稽查單位早知民眾的錯誤作法,卻未加強宣導,讓民眾改正,以致錯上加錯、一錯再錯。
環保署有檢討必要,除了加強宣導紙餐盒減量使用及正確回收外,應全面就回收種類、細目或品項,詳細調查並公布各類回收的比例,及民眾常常或可能錯誤的分類,隨時提供正確資訊,才不至於「白做工」,讓環保功效打折扣。
曦文(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