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以來,地球上石頭又多又老,每一塊石頭都蘊含著億萬年的日月精華、乾坤靈氣,潛藏於塵土之下,無言宣說著地球在漫漫歲月中的生滅幻化;一顆顆老石頭,莫不是經歷風塵與地心高溫之鍛鍊而成就,一個個玉石想必是經歷了更多滄桑,而得以如曖曖含光的智慧長者。
在中國,歷來對於「老石頭--玉」情有獨鍾,從西元一世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解讀了玉石的「美德」:「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而不忮,潔之方也。」是以玉石深受文人青睞,更是舉世唯中國人情有獨鍾的寶石。
中國人喜佩帶玉石,除了裝飾,更愛玉的「仁、義、智、勇、潔」,那是「君子」的自我期許。《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宗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浦璧」,足見古代士大夫以玉石製作隨身物件而自警--謙謙君子啊、謙謙君子啊!
中國人喜愛玉石,愛其溫潤,愛其內斂;佩戴玉件,是藉著珍惜寶玉,怕玉器壞損而行為有所約制,不致於粗莽。而在玉石上雕製的各種圖像文飾,更意含著無限的祝福、期許。
老石頭--玉,尤其是和闐羊脂白玉,她的美,內斂的美,蘊含了中國文化與精神。
台灣大學昆蟲系楊平世教授,科學人兼具深厚的文人特質,收藏了中國漢、唐、宋、元、明清歷代古玉,玉質溫潤古樸,雕飾精巧無比,把玩欣賞有年。
楊夫人張正芬女士夫唱夫隨,賦古玉以新意。一九九六年起,她將先生收集二十多年的明、清玉件重新構思設計,配以黑瑪瑙、紅瑪瑙、磨砂水晶、白鑽、翡翠等,甚至利用金工鑲嵌,賦予充滿時代感的新詮釋、新風貌。一對老玉,成了能上下扇動的蜻蜓翅膀、也能變身為有如花瓶樣式的「竹報平安」、高貴的花型耳環珠寶套組。
今年六、七月間,一百四十多件精品在史博館推出「古玉新風華」展,每件作品輔以楊平世以詩文呈現的玉器收藏心得感想,以及張正芬自己創作理念敘述,正是「夫唱婦隨,古玉彈新意」,甚是風雅有趣。但見玉石與眾家寶石、金銀相與嬉戲,熱鬧非常,在古玉世界中呈現一片年節般的歡天喜地。
秞即日起將每天為讀者介紹張正芬設計的古玉新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