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歲末,二十五位平均超過八十五歲的榮民出現在彰化家扶中心,陪五十名院童過耶誕節。榮民爺爺彷彿耶誕老公公,讓院童度過美好的耶誕夜,也讓老爺爺留下美好記憶。
彰化榮民安養中心號召此活動,引來榮民熱烈回響,捐出一萬多元買禮物。到家扶中心的老爺爺,年紀最大是九十三歲。孤苦無依的老榮民本來是受助對象,如今反過來幫助家扶兒,令人感到特別溫馨;同時,也令人反思,老人是否一無所能?
社會少子化,而生命期另一端的改變,就是急遽人口高齡化的現象。依經建會發布的「二○一○年至二○六○年台灣人推計」,到二○一五年,我國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高過十四歲以下的人口。
人口高齡化會導致財政惡化,因政府花在醫療、照護和養老、退休金的支出將大幅增加;同時勞動力銳減,將導致經濟成長率下滑,這是各國都面對的問題。但日本出現所謂的「新一代老人」,日本政府擬定各項新政策,鼓勵他們持續工作,再度就業,或成為部分時間工作者,或擔任志工。
問題是,究竟一個人幾歲才算老?美國的馬斯特民調顯示,答案似乎取決於被問人的年齡。對一九八○和九○年代出生的Y世代來說,六十二歲就是老人;一九六四年到七○年出生的X世代認為是七十一歲;戰後嬰兒潮世代主張七十七歲以上,而經歷過二次大戰的「最偉大世代」認為,八十一歲以上才算老。
不同的認知,與年齡層有關,但也顯示現代衛生觀念、醫藥發達,人的壽命愈來愈長,七、八十歲仍然生龍活虎,八十一歲以上才算老不只是「期望」而已,「新一代老人」確實不同於傳統觀念裡的老人。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發現,最快樂的美國人是最老的人,社交生活非常活躍,八十多歲的人參加至少一種社交活動的比率,是五十多歲者的兩倍。「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黃富順指出,新一代高齡者具有五大特徵:身體健康、教育程度高、經濟有保障、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及學習動機強烈。對高齡者抱持消極負面的看法,會影響老人的自我觀念,使老人更容易成為弱勢。
二○○六年,第一批嬰兒潮進入六十歲。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嬰兒潮世代最「不快樂」,因為他們不像前輩那麼快放棄雄心壯志,他們仍舊認為自己應該什麼都要有,想要有一個可以做先前未做的事的退休生活。
嬰兒潮世代的「不快樂」,應該說是「不甘心」,認為自己還不老。面對社會變遷,許多人仍對高齡者抱持消極負面形象,認為老人體弱多病、心智衰退、行動不便、固執僵化等。這種認知與新一代高齡者已有所不合。當前社會有眾多健康老人,對社會有正面價值與貢獻。
政府能對生命期另一端的高齡化現象,像日本一樣正視,積極採取對策與有效措施,充分運用老年人力(高齡者也樂意做),使老人免於成為社會「負擔」;並更增強老人的自我觀念,使老人不要因「不甘心」而「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