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投書報端,質疑國高中史地課本以「台灣地區」稱呼中華民國,「是地理名詞?還是政治名詞?是不是國名?」他批評,課本暗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誤導國家認同。
教育部教科書發展中心表示,是根據九二課綱、九四課綱而稱台灣地區,直到九七課綱修訂,去年九月啟用的課本才刪去地區二字,只稱「台灣」,仍不稱中華民國。出版社表示,台灣地區是根據「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撰寫,和國立編譯館主編的「認識地理篇」用詞相同。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布於一九九二年,是政府為兩岸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所訂定,目的在「擱置爭議」,也是「另類九二共識」,教育部或出版社據此以「台灣地區」取代中華民國,有待商榷。
大陸把台灣視為中國的一省,自「另類九二共識」以來,改稱「台灣地區」。總統大選時,大陸媒體以「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報導,這是權宜之計,但我們不宜自稱「台灣地區」。
有國中地理老師認為,講地理位置用「地區」表示,其實很中性,像稱大陸地區或非洲地區。地理上,非洲地區泛稱整個非洲,歐洲地區亦同,但我們不會稱埃及為「埃及地區」、稱法國為「法國地區」,只會說德國有「黑森林地區」、俄羅斯有「西伯利亞地區」等。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表示,歷史課綱「偷梁換柱」,自一九九六年李登輝執政時就開始了。出版社則聲稱,不應做名詞之爭、刻意解讀,引發政治聯想。但實際上,李登輝自一九八八年起執政,已漸漸把他的「政治史觀」滲入教科書;杜正勝任教育部長時,更執行「去中國化」;陳水扁甚至說「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這已不是聯想,而是政治事實。
馬英九執政後,教育部長鄭瑞城曾批評意識形態介入教育,指民進黨政府「以轉型正義之名、行意識形態政治教育之實」。國外亦常見,教育受政治力和政治操控,唯德國有反省的勇氣,坦承屠殺猶太人;日本則不但否認南京大屠殺,更把此「民族史觀」寫入教科書,甚至稱侵略中國為「進出中國」。
德、日的作法儘管不同,但這些戰爭與屠戮都是歷史事實;不同於台海兩岸現狀。台灣的「國家認同」分歧還是現在進行式,不是「歷史」,寫入史地課本並不妥當。何況兩岸未來走向,千絲萬縷,不是易解的問題,若當作教材,只會使學生更加混淆。
曾有國中生表示,對他而言,台灣地區、台灣和中華民國都沒有差別,就是「我們生長的地方」。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生長的地方」究竟只是個地理上的「地區」,還是有主權的「國家」,學生顯然認識不清。
郝柏村表示,台灣政治社會的亂源是國家認同的分歧,淡化中華民國並不能安撫台獨。「要撥亂反正,首應改正中學的史地課本」。有家長說,「教科書改來改去很麻煩,會造成觀念混淆。」他還批評說,歷史就該原始、中立呈現,不涉統獨。
改來改去是很麻煩,怎樣在「不麻煩」情況下改正史地課本,只是技術問題。但歷史如果不能中立呈現,的確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