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肝癌在台灣、亞太地區名列前茅。在台灣由B肝引起占百分之七十至七十五,C肝占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台灣學者在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年度會議發表C肝「肝癌風險預測新指標」,以及最新檢測B肝病毒表面抗原數量,提供個人化治療。
中研院士陳建仁指出,C型肝炎的肝癌風險預測模式,主要指標為年齡、肝功能指數、肝硬化、C型肝炎病毒的血清RNA濃度及基因型,醫療人員可照表逐項計算出慢性C肝個別病患未來十年或十五年的肝癌風險,總分從最低的零分到最高二十五分,分數愈高,未來肝癌罹癌愈高,準確度高達八成。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昨天也公布最新慢性B型肝炎治療指引,強調除了檢測B肝病毒量,也要定量檢測病毒表面抗原,讓醫師替病人量身訂製最佳的肝炎治療計畫。
陳建仁指出,透過年齡、性別、肝功能指數及最新加入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HBsAg)抗原血清濃度等指標,可準確推估B肝患者未來罹癌風險。
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長高嘉宏則指出,透過「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就能確實檢驗出病人血液中的B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數量,作為後續治療的重要參考指標。
陳建仁提醒,慢性B肝和C肝病患的肝癌終身罹癌機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五,若同時罹患B肝與C肝,機率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如果患者處於低風險狀態,也不可輕忽,應持續定期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