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品詩】 麥穗的〈訪漢長城〉

喬林 |2012.02.20
1132觀看次
字級

老了

瘦矮了

那城牆

站立了二千多年

仍文風不動地守候

那方已不需衛護的疆域



城牆下

一灘不甘寂寞的砂礫

望著藍天

在期待著一場沙暴

重溫飛沙揚塵

千軍萬馬的舊夢

——選自麥穗詩集《追夢》,

2005年,詩藝文出版社



※詩人

麥穗(一九三○年—)十歲自上海逃離戰亂來台,旋即入台灣省農林公司位於新店、烏來地區之文山茶場林務部工作。二十一歲開始發表詩作,已出版詩集八本、與詩友合集三本、散文集二本、詩史詩論集一本,詩作被收入多種選集。其收集台灣歷來出版之詩刊甚豐甚全,故有「詩圖書館」之稱。

〈訪漢長城〉寫於二○○○年。長城之構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諸侯林立,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秦一統六國後,將原有各自獨立的長城連接起來,並略加延伸。及至漢朝,為了更有效的阻止匈奴的襲擊,對於安定百姓生活,並加強同中亞、西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及發展與歐亞各國的經濟貿易、漢武帝不僅修繕秦城,而且新築長城,其宏大更遠超出秦長城規模。其後,北朝、隋、遼、金、明等朝代都曾修築與增建。但仍以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朝鮮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

唯至今經兩千多年來的風雨剝蝕、風沙掩埋與人為破壞,大多已面目全非,部分已被夷為平地,其中玉門關西面一帶保存較好,仍能保存下來約一百五十公里之長,遠遠望去,像是一條無盡頭的蒼龍,橫臥在沙漠瀚海的天地之上。供旅遊者感受其宏偉,並重入歷史情境。麥穗的這首詩〈訪漢長城〉便是展現著這種情懷。

※品詩

第一節,「老了/瘦矮了/那城牆/站立了二千多年/仍文風不動地守候/那方已不需衛護的疆域」。作者的詩語言顯然並沒有停留在對象物的描述,也即他的語言擺脫了形容詞描述性功能,而是射中對象物的內裡,並由它賦予詩語的靈魂。因此我們如似看到「那方已不需衛護的疆域」的「那城牆」仍然維持著其生命力並堅提著情神,盡忠職守的「站立了二千多年/仍文風不動地守候」。雖然它「老了/瘦矮了」但詩語靈魂卻牽繫著二千多年前長城的防禦功能生命的存在,與二千多年後廢土一堆的觀看情感矛盾詩情。

那情感矛盾在心裡起著激烈的騷動,因此作者不由得幻覺的看到第二節的景象:

「城牆下/一灘不甘寂寞的砂礫/望著藍天/在期待著一場沙暴/重溫飛沙揚塵/千軍萬馬的舊夢」。大漠裡千軍萬馬奔馳蹄起飛沙揚塵,那是與長城並在的生命共同體,如今千軍萬馬奔馳不在,徒留堅持存在的頹敗長城,歷史記憶中的壯觀景像不免殘缺。因此作者讀出了城牆下一灘砂礫的寂寞期待著,一場千軍萬馬來往奔馳,與其所揚起的飛沙揚塵的心情。

最近詩壇盛行旅遊詩的寫作,但所呈現的較多是景物表象的語言翻譯,因此所表述的,便停留在語言的層面上,詩意沒能自語言脫殼蛻變展翅而出。這是出於觀看深度的問題,沒有用文化的眼光觀看到景物的內裡,由於沒有思想的加持,詩意也就淡了,或者沒了。當然不是全然,麥穗這首〈訪漢長城〉便是力作。

(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