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以雕刻珊瑚觀音像為主的工藝家黃忠山,因精湛雕工榮獲文建會「台灣工藝之家」肯定,新北市藝文中心特展室即日起展出「瑚光珊色—黃忠山」珊瑚創作個展,展出二十二件精采作品,其中十八件觀音像各有不同體態與構圖,有的尚且保留珊瑚原材的枝幹,並順應枝幹而使觀音法相應運而生,讓兩者互補、相得益彰,尤可見其巧思。
新北市文化局表示,「珊瑚」為佛教七寶之一,在諸多佛教經典,均提及珊瑚為珍寶,可見其價值之高貴。而最早從事玉石雕刻的黃忠山,因喜愛珊瑚獨特的色澤與材質,加上珊瑚十年才生長一吋,是日漸稀少的寶物,因而思考如何保存與發揚。
黃忠山表示,現今社會風氣不似從前純樸,而觀音是華人接受度最高的菩薩,因此他近年創作多以珊瑚為材,且以觀音法相為落刀之選,期藉由觀音象徵的圓融智慧,啟發人們的良善本心,並促進社會祥和善良之氣。
以質地脆弱的珊瑚表現觀音莊嚴法相,是黃忠山創作的大挑戰。他表示,作為工藝素材的寶石珊瑚的色澤,有白色、粉白、粉紅、桃色及深紅等,因為珊瑚本身屬有機材質,長成過程中於筋骨枝脛裡難免有白斑、蚵殼、蟲蛀等瑕疵,因此,他在創作雕刻需隨時更改造形構圖,不只考驗工藝的細膩雕工,更得注重雕刻時的靈活巧思。
值得一提的是,黃忠山曾於一九九三年參加日本「國際珊瑚雕刻大賽」,獲得金賞獎殊榮,雕刻觀音法像更因形體之大極為稀有,被讚譽為「世界之最」。
「瑚光珊色—黃忠山」珊瑚創作個展,即日起至二十六日在新北市藝文中心特展室展出,「瑚光珊色」最大的特色,是以珊瑚雕刻的觀音像為主,二十二件觀音像各有不同體態與構圖,作品配合珊瑚本身造型延伸觀音姿態,多處細節尚保留未雕刻部分的原始形貌,形塑一種具象與抽象兼具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