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 台灣人口中的「馬鈴薯」,在大陸叫作「土豆」;台灣人說的「明星商品」,在大陸稱為「拳頭商品」;台灣人說的「有心機」,在大陸則說「心中有小九九」;兩岸說的都是中文,卻常常無法溝通,甚至愈說愈糊塗?
因應兩岸用字、用詞的差異,中華文化總會與兩岸多個重要單位合編「中華語文知識庫」,昨天上午台灣、大陸同步發表。啟用儀式中,總統馬英九表示,兩岸正、簡體字的差異,不可能叫任何一方放棄,希望這個知識庫成為文化交流的平台。
「中華語文知識庫」有常見的形、音、義差異對照,還有各領域的用詞方式。使用者在網頁上輸入搜尋字詞,如「雷射」,就會跑出雷射唱片、激光唱片等結果對照,還有在化學、機械等各領域的「雷射」意義。有了這套雲端知識庫,可以增進兩岸的了解。
「中華語文知識庫」是馬總統二○○八年提出的文化政策,其後兩岸達成合編辭典的共識,台灣方面由中華文化總會出面,整合兩岸各單位編寫。
馬總統表示,字體不一樣沒關係,透過交流,就可能帶來改變;若兩岸都能用非政治的心態,以專業、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字,也許能逐漸發展出兩岸通用的文字。
國家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昨天表示,運用雲端運算概念發展而成的「中華語文知識庫」,匯集兩岸辭典,納入雲端資料庫,使兩岸使用者在語文應用上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劉兆玄表示,透過「中華語文知識庫」,期望兩岸及全球的漢字使用者能做到正、簡皆識,然後所有使用者擇優而愛用,共同寫出一套普受歡迎、大部分相同的常用漢字。
劉兆玄指出,在科技的發展下,寫字的機會愈來愈少,認字勝過書寫,「中華語文知識庫」要讓華人兩種都會。「中華語文知識庫」網址為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網站包含了詞庫檢索、漢字藝術、線上學習及新詞語全民編寫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