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型態、薪資構不同 公務員經濟產值難認定 薪資來自稅收 且須考量社會觀感 不能類比
日前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表示,公務員很辛苦,內閣應加薪留住人才,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表示,為使全國軍公教員工俸給調整機制更健全,半年內將規畫建構民間薪資調查模式,並就國家財政及各項財經指標分析,讓公務員加薪決策更合理化、透明化、制度化。

薪資調整制度化是正確作法,但要參考民間模式恐怕不適合,因為政府單位和民間企業是不同的組織型態,沒有條件建立像民間企業般的調薪制度。
首先,公務員的經濟產值難以認定,而且薪資來自稅收,如果稅收減少但調薪公式卻顯示該加薪時,恐怕只能舉債支應,等於人民幫軍公教調薪,而且別忘了,軍教好不容易課稅了,政府卻又編列一大筆預算彌補。
其次,民間企業的薪資結構有實力主義與排資論輩兩種,軍公教的薪資則幾乎只有排資論輩,有能力者無法多得,無能者不會少得,如何能參考民間調薪制度?而且,民間企業大都有汰弱留強的考績制度,軍公教卻是鐵飯碗,每年淘汰率不到百分之零一,只有獎勵沒有懲罰的薪資系統,如何引用民間制度?
再者,軍公教優渥的福利津貼(如子女教育津貼、國民旅遊卡、所得替代率過高的退休俸及十八趴等),是一般民間企業所不能及,況且,其實現階段公務員薪水普遍比民間企業高,怎能參考民間制度?
政府想比照民間企業建立調薪模式,還將納入物價指數及社會觀感,納入物價指數變動合理,但更應重視社會觀感。
目前公務員行政效率、文官素質及政務官表現,民間普遍評價不高,但談到薪資福利,卻總是拿行政效率甚高的新加坡、香港比評,說薪資偏低,要知道,新加坡與香港每年財政有盈餘,還可發錢給百姓,台灣的國債卻逼近五兆元,比較之下,台灣公務員能力如何,是否值得加薪,必須考量社會觀感。
此外,少子化趨勢日益明顯,加上國家債務,未來政府稅收只會減少不會增加,但戰後嬰兒潮開始退休,龐大的軍公教月退俸,已成國家財政負擔,政府若要建立公員調薪制度,就先廢除高所得替代率過高的退休俸及十八趴。
銘陽(台北市/民營企業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