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高雄專訪】一九九五年創團、在高雄深耕十多年的「尚和歌仔戲劇團」,一直是港都傑出的演藝團隊之一,曾遠征美、法巡演,載譽歸國。二○一○年,尚和獲文建會團隊分級獎助扶植,同年以跨界聯演的形式,推出大型台語歌舞劇《白香蘭》,從南台灣紅到北台灣,堪稱台灣歌仔戲團後起之秀。
「尚和」取名自英文的Sun Hope(陽光、希望),這是英文系畢業的團長梁越玲對劇團的願景。
耳濡目染 棄所學誓創團
梁越玲的母親梁陳蘭,曾是「黑貓歌舞團」團員,後來也演歌仔戲。梁越玲從小就看了很多好戲,高中起,寒暑假都會到戲班學戲。大學畢業後,她一度徘徊在「開英文補習班」和「當歌仔戲演員」之間,後來,她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以二十多歲的「高齡」學歌仔戲。
母親原希望她「讀冊就好」,後來通融她三年時間,暗暗期望她以後安穩地當個上班族。但梁越玲三年的野台戲班生涯後,沒有被日夜趕路的生活嚇跑,反而在歷練過沒有劇本、欠缺傳承的艱難處境後,決定演歌仔戲,而且要自己創團!
重用青年 歌仔戲新氣象
「歌仔戲的生命力來自野台,但要跳脫野台!」當時不到三十歲的梁越玲,創團之始就有很多創新的想法。她起用年輕演員,自己寫劇本。除了跑野台,創團的第三年起,尚和開始公演。梁越玲自編歷史劇《洛水之秋》,消化大量的史料,揣想史料之外的場景和對話,架構曹植和甄宓的一段祕戀。
歷史劇本上手之後,梁越玲嘗試自編劇。她從台灣本土人文地理取材,在戲中加入大量的台灣俚語及地名,編出父子流浪到淡水的《聲樓霸市》,大受歡迎,開啟尚和第一次的出國巡演之路。接著她再引用台南「七鯤身」的民間神話,在《流星海王子》中,編撰了一段愛情傳奇,造成轟動,連法國人也驚豔,送來邀請帖。
梁越玲本性務實,但喜愛創新,嘗試把西洋歌劇改編成歌仔戲。她說:「傳統歌仔戲的情節很重因果論,時時要注意身段唱腔。西洋歌劇身段很少,但注重內心戲的描述。」她嘗試改編《奧塞羅》,撰寫禪風劇《牟尼之瞳》,以東方禪風的簡約手法鋪陳,闡述主角的內心世界。這部戲在歌仔戲界屬創舉,年輕觀眾相當喜歡,風評極佳。
圓頂茹素 演活佛教妙意
《牟尼之瞳》成功,梁越玲得到演繹佛教劇的動力。多年前有法師交給她星雲大師的著作《玉琳國師》,希望她將其搬上歌仔戲舞台;歷經因緣流轉,禪風大戲《玉琳國師》在二○一○年問世,梁越玲親飾男主角——玉琳國師,她為戲圓頂茹素,深入角色,體會到箇中無上的妙意和法喜,這是十多歲起就孺慕佛教的她十分歡喜的一件事。梁越玲說:「我製作《玉琳國師》,不是想要度眾,是希望讓非佛教徒也來看,開拓更多人認識佛教的機緣,或因喜歡戲中的偈語、佛典,漸漸喜歡佛教的一切。」
這部戲用文學性十足的對白、優美的唱腔曲律,闡述玉琳國師前世今生的情緣和弘法的事蹟,佛教徒看了很相應,一般觀眾看了也感動。《玉琳國師》在南台灣映演後,三月三日及四日將在新北市新莊藝文中心演出,喜愛歌仔戲的觀眾,一定要來感受「尚和」不同凡響的戲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