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紅包——七聖財

宋滌姬 |2012.02.05
1485觀看次
字級

文/宋滌姬

佛光山福慧家園農曆年前最後一次共修會,禮請叢林學院女眾學部院長永固法師及檀講師趙翠慧,以「七聖財」為題,發送一份佛法大紅包,即信仰、聞法、精進、持戒、慚愧、布施、定慧,現場信眾收到這七項法財十分歡喜,表示會認真實踐與持守。

有沒有信仰,差別在哪裡?趙翠慧說,性命交關時,信仰能提供堅定的信心。她談起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時,一位佛光會督導正在世貿大樓七十六樓上班,忽然耳內響起很大音聲:「走!」他立刻跟眾人往下走,一個多小時後終於走到一樓,他想向人借手機報平安,又聽到很大一聲:「跑!」於是他立刻向前奔跑,跑過幾條街後,回頭看到大樓正快速向下塌陷。這位督導相信,那個聲音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對觀世音菩薩堅定的信仰,讓他平安度過劫難。

永固法師強調,在人生無常變化的道路上,信仰非常重要,而且信仰要堅定、要扎根,更要提升,在面對老、病、死時,才能自在看待。再者,信仰和信心是從聞法而來,現今學習管道眾多,聞法不僅只在道場,閱讀書籍、看《人間福報》、人間衛視等,都是學佛聞法的管道。他提醒大家,在學習上,要避免三種錯誤態度:「器覆」,心中充滿懷疑,聽不進佛法;「器汙」,用錯誤的理解來批判佛法;「器漏」,則是心太混亂,將聽過佛法忘在腦後。必須用誠懇的心聽聞佛法,認真吸收,才不忘失。

「純一不雜,向前不猶豫的態度,不會被外界雜音干擾而停下腳步。」這是永固法師對精進的定義。他回憶當初偶然因緣來到佛光山,獲贈一本《釋迦牟尼佛傳》,當夜看完,流下慚愧與感恩的淚水,為了想學習最好的佛法,而進入佛學院,並很快申請出家。法師期勉大眾,初發心易,恆常心難,有心學佛,都會有段瓶頸,隨時保持新鮮的心,吸收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堅持信仰、聞法、精進,總有一天會突破困境,一點就通。

在家居士最重要的戒律是五戒。永固法師說明,佛陀制定五戒是「別解脫戒」,可以分開受持,受一戒有一戒的好處。持戒也分程度,以不殺生而言,最基本是不殺人,進而不傷害動物,再進而不傷害人的心情感受;不偷盜即不敢侵占別人物品;不邪淫是夫妻不外遇,保障家庭穩定性;不妄語最基本的不作大妄語,未證阿羅漢前,不可假稱已證;不飲酒則包括不吸毒和不飲酒。五戒是做人的規則,所有善法的階梯,持五戒可以不失人身,歡迎大家一起受五戒。

至於慚愧之意義,法師解釋,覺得有愧於心,對不起自己,叫慚;覺得有愧於人,對不起別人,叫愧。慚愧讓我們反省,是精進學佛的重要動力。趙翠慧分享自己身患重病時,身邊的人都為她祈福,讓她很慚愧沒為大家做什麼事,因此發願從生死邊緣回來後,要走遍全世界,分享佛法的好。

第六項法財是布施。永固法師說,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麼父母要把東西給別人,家裡卻過著窮困生活?後來跟著星雲大師學習,才懂得「給」的深義。法師勉勵大家練習歡喜結緣,到了什麼都能「給」人的時候,就能體會無我,與佛融合一處。

定慧可說是最上財富,法師解說:定是專注,讓智慧不流失的防護牆;慧是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的能力。有了定慧,才能解脫生死束縛。學佛之人心常清淨,專注不散亂,自然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永固法師最後提醒大家,佛法非常豐富,除了是一門宗教,還涵蓋信仰、哲學、教育、藝術、心理學等,希望大家把七聖財都帶回家,讓生命更豐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