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除舊布新 重新定義幸福感

 |2012.01.22
2091觀看次
字級

今日除夕日,象徵一年的結束與開始,傳統習俗要除舊布新。除了家裡大掃除,把壞的事情拋開,訂定新的計畫,迎接新的希望。

過去這一年全球經濟不景氣,歐債風暴持續未歇,許多人不快樂,年輕人尤其感受深刻,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蔓延全球,就是這個原因。「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講的是經濟問題,但富裕不一定等於快樂與幸福。

美國投資管理公司「美國信託」對百萬富翁調查發現,半數受訪者說,為了成功他們犧牲個人生活、親情友情和愛情及健康。就此而言,或許百萬富翁的痛苦成就了社會的收穫。

對現代的經濟學家來說,快樂是一件大事。心理學家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曾深入研究這個主題,另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和史提格里茲,也被法國總統沙科吉聘請,研究衡量經濟幸福的標準。歐巴馬總統任命「快樂專家」桑斯坦、史蒂文森和克魯格擔任高級官員。英國政府也正在研究,測量人們的快樂程度。

富比士雜誌調查「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與「世界上最痛苦的國家」。最快樂的前十名國家,歐洲有五國、美洲兩國,大洋洲兩國,亞洲一國。最痛苦的國家裡,非洲就占八國,美洲與亞洲則各有一國。

看起來,富裕國家人民似乎較為快樂。但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否足以說明:快樂是基於生活方式,痛苦則源自全球化、利益衝突與剝削。

亞洲小國不丹長年居最快樂國家榜首,其領先全球的「國民快樂毛額」(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P)備受推崇。近年西方大國開始跟進,要尋找「更廣泛」和「更全面性」的標準,衡量福祉和進步,而非只專注在國內生產毛額(GDP)。

幸福感是很主觀的,GNP不像經濟的GDP有客觀數據。有人質疑美國國家統計局將如何調查?也許有些會問到失眠或焦慮,尋找抑鬱的跡象;有些可能問及心情:「今天覺得很快樂、快樂、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不快樂、很不快樂?」該怎麼回答?「很快樂」和「快樂」如何區別與給分?

研究顯示,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遠不及從事有意義活動所帶來的美好感覺,也就是快樂的體驗或正面情緒,亦即「自我實現的幸福」。「正面心理學」最新證據顯示,專注於生存目的感的人,心理健康狀況更好,壽命也更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萊福博士表示,豐盛大餐、一場電影或運動獲勝帶來的愉悅感覺,往往是短暫的。美國文化看重物質和身地位,強調享樂主義幸福感,減少了對集體和生命意義的關注,這是心理疾病上升的原因。

力爭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會帶來幸福感。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教授理查萊恩表示,以追求外在回報(如金錢、地位)為主要目的者,常常不那麼幸福。這些研究並不否定追求物質報酬,只是提醒人們,富裕不是唯一的快樂來源。

英國作家費利克斯‧丹尼斯說:「當然,貧窮更糟。不過,錢可以帶來快樂,也會孳生永不滿足,帶來一定程度的不和諧與憤怒。」過年除舊布新,也該掃除舊觀念,重新定義幸福感與快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