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基金會推出認養「台灣勇士熊」玩偶方案,強調兒童目睹暴力的傷害不亞於直接暴力,其實目睹暴力兒會產生的症狀,令人怵目驚心。
基金會社工員葉艾琳在服務的兩年內輔導超過六十人,她表示,受害兒的年齡層有逐漸下降趨勢,從十二歲降至三歲以下,症狀出現兩類極端,如過度膽怯、不安,與過度勇敢、叛逆,孩子平時會對施暴者產生恐懼心理,卻會在媽媽挨打時挺身而出,或長大後刻意變得強悍,藉此控制弱小者。
有的孩子親眼目睹爸爸身上藏著刀子,就擔心爸媽一起外出時,媽媽會遭到意外而憂鬱不已;還有一位小一孩子因目睹家暴,心理產生偏差,媽媽若不順他意,如不買玩具給他時,他會對媽媽說:「妳死定了!我要叫爸爸打妳!」而很多婦女明明知道孩子需要矯正,卻不明白如何幫助他們。
專案督導杜瑛秋曾收到個案自美國寄來的信,阿玲(化名)指出,孩子七個月大時,先生就拳打腳踢,自己已願意放棄人生,只為保全孩子的幸福,不懂為什麼容忍後受暴情況卻變本加厲;阿玲肯向外界求助,是因為孩子護住她,被爸爸打得渾身是血,因此警醒。
「也有夫妻離異,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提供子女交付會面的服務,施暴的爸爸附耳對年幼的孩子說:我其實不想來看你!讓媽媽難過地問社工,為什麼有人要這樣傷害充滿期待的孩子?孩子好幾次都想衝到馬路上去給車撞。」杜瑛秋說,目睹暴力兒普遍壓力大、因憂鬱而發育不良、害怕,不懂如何與人互動,常用暴力方式替代,長大後約會起口角就會使用暴力,有的學業差,有的卻想利用成績優異來逃避打罵而變得傑出,狀況不一。
當社工嘗試用藝術治療讓孩子恢復正常心靈時,圖畫內容看得出潛藏在孩子身上的危險性,葉艾琳說:「一個小一的男生,把自己畫成一隻老虎,保護更小的弟弟和工作勤勞認真的媽媽,他把媽媽畫成幼小的螞蟻,自己與身為獅子的爸爸對峙;還有畫出校園霸凌,感到害怕,但一邊旁觀的同學,其實就是反映目睹家暴的自己;有的畫火山爆發、岩漿來了,要快跑!顯示因憤怒而想傷人、自傷。」
當勵馨推出每天省十五元,一個月捐五百元、持續半年關懷受虐兒活動,立刻有人想捐錢、認養玩偶,一位認養人說:「我曾目睹媽媽被爸爸追打,外人都不知道爸爸生氣了會揍人,以為我們很幸福,現在我結婚了,有兩個小孩,可是婆媳相處不融洽,每當有人指著我罵『找死嗎?』就會想起小時候目睹的情景,不只我難過,孩子同樣慌張;當我把玩偶熊給女兒後,女兒笑著對我說,以後媽媽不在家就有熊熊陪我了!目睹暴力對孩子來說,原來印象這麼深刻。」
基金會指出,協助目睹暴力兒有三個基本原則:「兒童與大人之間要有一份滋養、尊敬且關懷的關係;其次鼓勵他們將目睹到的暴力行為說出來,達到宣洩的作用;最後是盡可能地為他們找一個安全的環境。」有家庭和社會支持,孩子得以恢復正常。過年了,大眾可參與這樣的活動,讓年節更有意義,玩偶認養活動網址:http://ayung.goh.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