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肯愛社會服務協會、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舉辦「第三屆遇見十大溫暖我心的抗憂醫師票選」,結果顯示最讓患者信賴的是,會依病情調整用藥的醫師,開立藥物的療效、專業知識、同理心和有無主動解說藥性,是回診與否的關鍵。
根據調查,台灣有憂鬱傾向的人超過兩百二十萬,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七年來憂鬱症的就醫率增加十點三倍,有三分之一患者沒回診,復發率比回診者高六點五倍。肯愛協會祕書長蘇禾表示,票選過程發現,「親友」支持、建議繼續治療,回診和痊癒機會很高。
獲選第一名的中區診所醫師施義賢說,自己二○○三年得過憂鬱症,二○○七年復發,最常告訴病友:「要有好的、能深談的朋友,還有支持治療的家庭,工作、休閒、信仰都是痊癒的助力。」
人氣第一的南區診所醫師范庭瑋表示,對患者最沒幫助的,就是勸他們「不要難過、要想開點、要靠自己站起來」這些話,他們要的是有人懂他們,長期陪伴和支持,治療憂鬱須心理師、社工、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協力合作。
臉書網友最推崇的是醫師蘇柏文表示,藥物只占治療的三分之一,「生活型態」較重要,患者交友圈需改善、飲食均衡,不能只是提供藥物。
蘇禾建議,大喜傷心、大怒傷肝,長期亢奮會使憂鬱症復發,煙、酒是最不恰當的抗憂方式,「不過high、不暴怒、不上癮,要離壓力源、要宣洩情緒、要找人幫忙」才是正確的態度。更多好醫師推荐,可上官網查詢:www.canlove.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