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心的方法
甲、四種三昧
智者對於正修行的方法,規定為四種三昧、一心三觀。四種三昧是在修行時對身體的掌握,也就是行的外在形式的規定。當然它也有對內心的把握方法,但重點還是在外在形式。其內容為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常坐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專心稱念一佛名號,顯發實相之行法。
常行三昧,也是以九十日為一期,身常旋行繞佛,口念阿彌陀佛、心亦常想阿彌陀佛,而於定中見十方諸佛顯現於行者之前之行法。
半行半坐三昧,指依據大方等陀羅尼經、法華經而修之三昧。前者稱方等三昧,後者稱法華三昧。皆以七日為一期,持咒、思惟、觀實相,反覆之行法。
非行非坐三昧,亦即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用觀,不拘期限,念起即覺,意起即修三昧之行法。
此四種三昧都以法界、中道實相為緣,最終目的都是要達到凡聖等齊、同一法身的平等境界。
乙、十乘觀法 一心三觀的實踐
十乘觀法的內容為「觀不思議境、起慈悲心、巧安止觀、破法遍、識通塞、修道品、對治助道、知次位、能安忍、無法愛。」
十乘觀法以「觀不思議境」為主體,同時又以「陰入界境」為中心。所謂「陰入界境」,其實質即以觀「一念三千」不思議境為主旨的觀心。而不思議境則是對「一心三觀、一念三千」學說的如實修行,從中領悟「十如是」中道實相。依此觀不思議境之觀法實踐,將十乘觀法用於日常現實之五陰境上,自我體悟一念三千之妙理,同時也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這是智者大師強調止觀門之妙理,具現實利益之特色。
三、結語
智者大師晚年所教示圓頓止觀的《摩訶止觀》來看,補僅組織細密宏偉、思想圓熟,在智者大師諸多講說中,可謂獨樹一格,是為天台圓教法門的不朽之作。其內容所說的二十五方便、十境、十乘觀法,乃集佛教止觀之大成,所開創天台圓教之禪法,無怪乎灌頂在《摩訶止觀》之前言,謂「止觀明靜,前代未聞」,極其讚歎,躍然紙上。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