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互動中 當義工讓心靈沉殿

李祖翔 |2012.01.14
1367觀看次
字級

位於台北市汀洲路三段、公館商圈的「寶藏巖聚落」,二○○四年由台北市文化局正式登錄為台北市第一處聚落型態的歷史聚落,前年底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團隊進駐,規畫寶藏家園、藝術村與國際青年會所三個主題發展,呈現聚落共生的精神,其中義工團隊,在義工領域成軍算晚,卻以不到兩年時間獲得行政院青輔會肯定,榮獲文化類績優團隊第一名,義工丁毓娟說:「我熱愛寶藏巖這個聚落!」簡愛如則饒富智慧地說:「到這裡我才學會『放下』,我的人生觀煥然一新。」

為義工舉辦攝影展

丁毓娟雖然在寶藏巖擔任義工未滿一年,卻感觸深刻,她總是開心笑說:「那裡很照顧義工。」最難忘的,是團隊為義工安排的課程,尤其是攝影課!「不是所有參與的義工都懂得拍出好照片,但無論一般相機或昂貴的單眼相機,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都拍出心中的感覺──對寶藏巖藝術村的感覺。」攝影老師訂了三個主題,從植物到街道巷弄,最後是全景,培養義工的觀察力,以及用影像呈現對生活周遭的大小感動,藝術村甚至為義工舉辦攝影展:有一個開放性的空間,展示義工上課時拍攝的影像。

「老舊的社區只是社區,美術館就只是擺放藝術品的地方,唯有藝術與居民共生的寶藏巖,讓我感受到這裡的呼吸與脈動,甚至我覺得,寶藏巖是『活』的。」當了藝術村的導覽與行政義工後,從她口裡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讓人咀嚼玩味,好比她指著一面牆說:「又有新的植物冒出來了!」一眼望去,卻只是青苔爬上斷垣殘壁,但在丁毓娟的眼裡卻是寶藏巖聚落的一件喜事;她還喜歡趴在任一角落的扶手上,欣賞不經意的藝術作品──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的藝術特色之一就來自不起眼的角落,例如屋頂上的植栽、鐵條上的彩繪、角落的公仔。

藝術在日常生活裡

丁毓娟說,很喜歡來這裡作義工,彷彿每件事都有趣,也意識到義工能相聚,不是偶然的,「看到這裡的工作人員和義工夥伴,心情就會變好。」她解釋,尋常的工作人員與義工,之間互動就像兩夥人,彼此以命令口吻在做事,但藝術村卻不同,工作人員與義工就像一個共同體,以同樣的身分與地位共事,雙方像朋友一樣分享著彼此的經驗,彷彿處處充滿愛,「就好像愛在互動中流徜那樣」。

藝術村的義工任務,主要是將各開放空間的投影機與燈光打開,接著守服務台或導覽的工作,不過,義工與遊客一樣,都能參加藝術家舉辦的活動,例如傳統節目:「開放工作室」。

丁毓娟指出:「開放工作室是近距離與藝術家接觸的時刻,與在美術館或畫廊不同。」原來藝術村採共生聚落的義涵,各國藝術家與當地居民一起生活,生活就意味了不是全天候開放與觀光,藝術家可以選擇開放從事藝術的過程與否,遊客很難固定欣賞到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也增添每一次造訪的樂趣;一個工作室代表藝術家的生活、創作和展覽,如一位法國藝術家的家鄉不是人人都有烤箱,因此他在寶藏巖建造公共烤窯,在開放工作室日,與民眾、義工一起烤麵包,並為支持藝術而義賣,無形間也凝聚社區向心力。

先開發出個人情感

「當藝術村的義工,不只在服務,更多時候是學習,改變觀念。好比藝術家搭建烤麵包窯,為什麼就是藝術?其實搭建與烤麵包的過程,就是一種『共生聚落的社區參與』,它顛覆藝術是放在室內被欣賞的定義。我們參與藝術,看見藝術背後的義涵;換句話說,讓愈多人參與,了解寶藏巖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就是藝術家想做的事。」

對於義工培訓,丁毓娟表示導覽課程裡有肢體訓練,訓練又分初階與進階兩種,初階灌輸歷史、接受老師引導的肢體訓練,還有戲劇表演課,進階則以團體為主,學習團隊合作的默契及傾聽能力,「表演課的老師有次教我們靜坐,學習放鬆;在音樂中,我們觀想自己是一顆種子,從發芽、茁壯到凋零,歷經生老病死,最後我們都哭了。」培訓課程希望他們發現自己,而要讓外人了解藝術家對寶藏巖文化資產的情感前,就得先開發自己的情感。

藝術義工面貌多元

愛上擔任導覽義工的簡愛如,心得則與丁毓娟大相逕庭,顯示藝術影響義工的多元面貌。

一次為朋友解說美術作品、讓朋友讚嘆不已的簡愛如,就興起擔任導覽義工的念頭,更意外挖掘出寶藏巖的「寶藏」。「義工可以了解一塊土地的歷史,可以和居民像一家人一樣的生活,可以一起看家庭電影,還可以四處走來走去、欣賞體會每有不同的藝術。」有一回開放工作室的活動是讓人拿一顆不知名的種子,憑感覺找一處覺得需要被綠化的土地,讓種子扎根,後來她發現自己埋下的種子已經發芽,居然還是大蒜,不禁半開玩笑地說「晚上可以加菜了!」即使是平凡地萌一顆芽,義工當下卻得到了滿足。

一般的導覽義工或許會講同樣的故事,但像清朝就存在的寶藏巖社區,歷經多次拆建與抗爭,歷史悠久,所以當簡愛如在導覽時,都會因天候、時段、對不同故事的體會,講出不一樣的歷史。

「像這有一處叫做『歷史斷面』的解說點,臨水區的草原本來是有房子的,我曾看到一個故事,指當時有位外籍配偶種了一顆蓮霧樹,居民對蓮霧樹有了很深的情感,拆建時再三向居民允諾不會挖樹,結果卻挖了,她大哭,責怪拆建者將她們的感情挖掉了,挖了蓮霧樹等於毀了她們的根。」一個故事配合情景就有不同的體會,烈日或綿綿細雨,簡愛如也依據氛圍改變導覽方式,這樣多變的導覽讓她講再多次都覺得新鮮。

快樂是很簡單的事

簡愛如說,讓她願意持續服務下去的動力是:綠化、美化環境又賺不了錢,藝術家仍過著簡陋的生活、堅持信念地努力著,這種行為感動了她。

當義工這件事,也讓她激起想跳脫從前生活模式、框架的衝動,「我是電腦資訊類的工程師,工作時比較嚴肅,假日時會利用上舞蹈和戲劇課的方式,充實生活,但一直覺得若有天放下了這些東西,日子將充滿乏味與無力,所以朋友邀我聚會我都婉拒,直到當了這裡的義工,接觸攝影、攀岩、表演課後,突然發現過去死抓著不放、害怕失去的東西,放下後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為義工辦攝影展這件事,她認為像為自己在藝術村的所見所聞找到一個可以宣洩的出口,「我會希望為義工舉辦更多這樣類似的活動,也希望感受、觀察、拍攝技術都能進步。」後來她還將當義工時開心的態度,放在工作上,用輕鬆的方式作簡報,也受到主管的讚賞。

「我覺得人生就像一杯水。」簡愛如不假思索的說,「出社會後,彷彿有了各種雜質,當義工好比使水靜下來、讓雜質沉澱,心平、氣和,然後擁有幸福與快樂,幸福快樂其實是這麼簡單的事。」於是她反思,以前想要的東西多、想做的事情多,可惜每樣都做不好,就捫心自問,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現在明白最快樂的事,即是和其他義工聊天!一位資深義工曾于洲聽了她的心得分享,就下了最佳的註解:「就像有一群同性質的人聚在一起,在這裡可以找到懂我們在說什麼的人。」如果有更多人聽見,或許還會大呼:「就是這裡找得到知音啦!」

藝術家的悠閒生活影響了所有團隊的成員,他們會在午餐時間,選草地野餐,或在草皮上滾來滾去,欣賞難得的悠閒時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