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十幾天,就是農曆新年的龍年了。龍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吉祥和尊貴的意思,因此許多人都希望在龍年迎接他們的新生兒。據媒體報導,接下來的一年中,坐月子中心已經接受了滿滿的預約,顯然是有非常多的準父母,都想要把握這個十二年一次的機會。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史上最多新生兒出生的一年,是三輪之前的龍年,即民國六十五年。該年次有超過四十萬嬰兒出生,可算是台灣史上的第二次嬰兒潮。據聞,該年度出生的孩子,在當時的高中和大學聯考,都面臨到更大的競爭和壓力。其實除了升學,還有另一項壓力來自於這個年代孩子的退休。推估在民國一百二十五年前後,上述第二波嬰兒潮將陸續邁入退休生活,帶來一波退休潮的高峰,也會為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帶來另一波衝擊。
人口結構的老化幾乎是全球各主要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隨著扶養比在未來將持續攀高的趨勢(意即非勞動的依賴人口對有工作能力人口的比例),有學者提出,我們需要更多的新生兒來補充年輕的人口、均衡社會的年齡結構,而政府近年來的政策也是獎勵生育。但是在社會觀念的轉變、外在環境的變遷,以及人口密度過高的客觀條件下,想要依賴提高生育率來解決這個問題,究竟是不是理想的做法,或說能不能奏效,恐怕還是未定之數。
我想真正最務實的做法,還是有賴每個人盡可能的做好自己未來生活的準備。扣除掉弱勢的族群(他們確實需要社會制度的協助),如果有能力的人都能盡早開始替自己晚年的生活進行儲蓄和投資的規畫,那麼對於未來年輕的一代,負擔應該是可以減輕許多,而人口結構老化的壓力,或許就不會那麼大了。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想許多朋友希望在龍年生個龍寶寶,概念應該是相同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擁有幸福的人生和未來。那麼從理財規畫的角度看,能夠自己做好財務上的準備,不造成下一代的負擔,其實是送給我們下一代子孫的最佳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