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修行之體系
《摩訶止觀》體系的架構,在於二十五方便與十境、十乘觀法,而此觀法為智者大師所倡導,亦是實修典型的天台圓教三昧,即四種三昧所不可或缺的觀法。也即是說,行人修四種三昧,如未實修二十五方便與十境、十乘觀法,則不能稱之為天台圓教三昧。今將圓頓止觀所闡述的正修方法,作一簡述。
(一)二十五方便
「二十五方便」並不是一種嚴格的規律,而是一種生活心得。更具體的說,對於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心的把握方法等所定下來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方法。
二十五方便的第一個是「具五緣」,這是對於生活方式的一種一般性敘述(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等)。第二是「呵五欲」,這是對感覺的生活中所現起的內心動搖的克服,使心不被物所拘。第三是「捨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這是在去除日常生活中的煩惱。第四是「調五事」,調和飲食、睡眠、呼吸,以便保持健全的身心。第五是「行五法」,這一項是為了確立追求菩提的意志,所作的督促精進的規定。如果依循這種生活方式,那麼整個身心行為,就完全投入菩提的追求了。
(二)一切法的觀察 十境
為了究盡諸法實相,智者將「諸法」分類為「十境」,明確的指出「行」的修習方向。此十境為「陰入界境、煩惱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其中以「陰入界境」為所觀境,以止觀方法來觀察諸法,就能清楚地究盡其實相。其餘的九境是將眾生現有的被煩惱支配的心,依據其特徵整理出來。當我們深入觀察陰入界境,遇到止觀不調時,才要觀察其它九境。亦即陰入界境的後九境,並不是要時常觀察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