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俞麟表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簡稱DSSC,屬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一種。相關研究並非現在才開始, 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有日本科學家因應當時的能源危機而投入研究,但早期主要是使用多孔性的氧化鋅來作為電極,光電轉換效率不高,大約僅有2.5%,所以在當時沒有特別受到重視。
一直到了1991年,瑞士科學家M. Gratzel研究團隊發表了以奈米多孔性的二氧化鈦作為電極的研究成果,不但大幅提高了DSSC的發電效率,也帶領奈米多孔性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邁向另一個新方向,成為受到全球矚目的科學研究。
郭俞麟說,其實要動手製作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難。只要依循正確步驟與準備好相關材料就可完成。他表示,要先準備兩片清洗乾淨的導電玻璃,然後以刮刀在一片導電玻璃上塗抹二氧化鈦(TiO2)薄膜並進行烘烤,接著將完成後的二氧化鈦電極浸泡於蔬果染料中。以上步驟完成後,再將另一片導電玻璃塗上碳電極,並接合與固定兩片導電玻璃,然後利用毛細現象滴入碘液電解質,使其滲入電池中,最後將兩片玻璃尾端連接上導線至電表,就可算大功告成。
最後,我們只要將連上電表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放置於太陽光線下,就可透過電表測量出發電效能的高低。相較於傳統電池,郭俞麟表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成本低廉,且製作過程不會釋放出重金屬等毒性物質,不但環保也較安全。加上材料科技隨著時代演進而不斷提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目前的光電轉換效率已經可以達到13.1%,對照矽太陽能電池的15% ,兩者其實相去不遠,未來若能克服電池封裝等問題,將有助於環保電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