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台灣圖像 ——為《台灣傳統藝術》英譯而寫(下)

文/林明德 圖/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提供 |2011.12.30
2422觀看次
字級

《台灣傳統藝術》是現階段有關台灣傳統藝術的總整理,也是台灣人文資源的集大成。族群概括原住民、河洛、客家與後住民;民俗技藝則分音樂、戲劇、雜技小戲、傳統舞蹈與工藝。這裡將九篇論述分疏於下:

〈台灣原住民的音樂〉,是民族音樂學者許常惠教授(1929~2001)精心之作,他累積數十年經驗,文獻、田調並行,延續日治時代最後一位高山族音樂研究者黑澤隆朝的成就,進出原住民各族歌唱的世界,聽音辨位,突破概觀性的認識,進行細部深入的探索。

本文從歌唱的形式、內容的分析、器樂、歌舞、祭祀音樂,解析多聲部合唱之特色,循序漸進,最後於原住民音樂的文化圈設定,提出「照葉樹林文化帶」的觀點,揭開台灣原住民音樂的面紗,供大家參考。

〈台灣傳統音樂之美〉,是呂錘寬教授(1952~ )的田調成果,他研究南管、北管音樂與道教儀式音樂,對台灣傳統音樂,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透過儀式性音樂(道教)與藝術性音樂(南管和北管)等面向的分析,提供漢族傳統音樂入門的途徑。

〈台灣客家的音樂〉,由鄭榮興(1953~ )教授撰述,他研究客家表演藝術多年,認為傳統採茶戲的唱腔及音樂,比改良後的採茶歌仔戲還要豐富。基於使命,他重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薪傳客家採茶戲。本文從客家山歌、戲曲音樂、八音,一路追蹤,引領大家進入客家音樂的世界。

〈台灣的大戲〉,由曾永義教授(1941~ )師生合撰,著重台灣代表劇種──歌仔戲的討論;其次扼要討論台灣主要大戲劇種:南管戲、北管戲、採茶戲與京戲;最後討論其它大戲劇種:四平戲、福州戲與豫劇。

結論指出目前台灣的大戲三類型:一是極具原始性或傳統性而瀕臨滅絕者;二是扎根傳統,於保守中有創新者;三是保留一部分傳統,而在形式、內容、技巧上大力改革,近乎蛻變轉型者。

〈台灣偶戲乾坤〉由本人林明德(1946~ )撰寫。偶戲為世界共同的藝術文化,於戲劇發展史上,淵遠流長,在台灣向為民俗文化的結晶,儼然是本土圖像的重要標幟。偶戲概括皮影戲、懸絲傀儡戲與布袋戲,隨先民到台灣,於宗教、娛樂、教化上,一直發揮潛移默化的功能。論文以歷史為經,劇團為緯,分析三戲種的生態與劇藝。結論評述官方、民間對台灣偶戲的薪傳、研究、教育、觀摩與鑑賞的表現,希望能打開偶戲的困境,創造美麗的遠景。

〈台灣的雜技小戲〉,是吳騰達教授(1950~ )的用心之作。長期以來,他進出學院、田野,從台灣到大陸,為雜技小戲溯源,於舞獅、宋江陣之研究成績有目共睹。本文討論雜技與小戲,前者包含舞獅、舞龍、高蹺陣、布馬陣、跳鼓陣、鬥牛陣、宋江陣、國術、民俗特技、跳繩、踢毽與扯鈴;後者概括車鼓陣、採茶戲、牛犁陣與跑旱船,綱舉目張,可為雜技小戲的入門之作。

〈台灣傳統舞蹈之美〉,由蔡麗華教授(1946~ )撰寫,她集舞、教、編於一身,一九八八年組「台北民族舞團」,以本土舞蹈素材(如原住民歌舞、客家歌謠、民間廟會及藝陣等)創作表演。本文揭示台灣傳統舞蹈兩大支系:漢族(即河洛人與客家人),以及原住民,並加以分析。

〈台灣原住民的工藝〉,由民俗學者徐瀛洲先生(1927~ )父女合撰。徐先生熟悉人類學、民俗學,擅長茶道、古錢、戲劇與原住民文化。長期以來,他進行田野調查,足跡遍及高山大海,治學態度縝密。本文針對九族的工藝材料、衣的工藝、木工與雕刻、製陶、編器與網袋、瓢器,以專題論述,透過圖文,引人進入原住民工藝世界。

〈台灣工藝論〉,是莊伯和教授(1947~ )的觀察報告。他出身學院派美術系,長期投入民俗工藝,特別注重民藝與生活美學的結合,其觀點往往發人深思。本文記述台灣早期工藝生產、工藝評價及現代工藝狀況,最後夾述夾議以工藝精神有待提升作為總結。

「台灣民俗技藝節」在執行過程,我們看到活動釋放的魅力,也印證「鄉土人文含奧妙,民俗技藝展風華」的情境。為了累積經驗,我們推出《台灣傳統藝術》,詮釋民俗技藝之美。全書概括九章,約十五萬字,珍貴相片七五○張,地圖八幀,共四百八十頁。可以說是現階段整理台灣民俗技藝的成績單。我們希望藉此能重現台灣圖像,出版以來,深受各界歡迎,因此決定出版英譯本以拓展通路,分享國際社會。經多年的準備、校訂,終於完成《ISLAND IN THE STREAM》此一重大文化工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