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慧玉台北報導】農委會昨日啟動「作物健康管理服務團隊」,將從源頭把關,以攸關國人日常飲食的大宗作物及藥檢不合格比例較高的三十項作物為重點,導入整合性標準管理方法,輔導農民生產安全又好吃的農產品。
該團隊結合農委會及所屬十一個改良場的研究人所組成,將採實務推動與研究同步進行。重點作物包括水稻、短期葉菜、敏豆、皇帝豆、豌豆、豌豆苗、花胡瓜、青蔥、小果番茄、茶及杭菊等。
所謂健康管理即是在「吉園圃」的基礎上強化安全用藥輔導,強調作物栽培須與環境發展共榮的關係,由環境的健康來創造作物的健康,進而增加作物對病蟲的抵抗力,再配合生物防治或非農藥防治,以達到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的目標。
農委會表示,目前已有初步成效,如原採行慣行農法種植蜜棗的陳明輝,剛開始收益並不好,改善栽培方式後,十二顆頂級蜜棗,價格高達三千元。明年起將更系統化輔導農民,擴大作物健康管理生產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