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象渡河」,意指香象過河涉水最深,直至河底,是比喻佛菩薩證道最徹底。見《優婆塞戒經》記載:「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若以恆河水為喻,即指十二因緣河。當聲聞者渡河時,猶如兔子過河,只是浮游在淺水面;緣覺者如馬過河,僅及河水之半;而如來渡時,則如香象渡水般穩健,直至河底,甚至直流而過,故如來得名為佛。
佛教就眾生根機的程度的不同,以鈍、中、利來說明佛應機而說法,遂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種教法。故諸經論中常以兔、馬、香象三獸渡河的情況,來譬喻聽聞教法後,所證悟之深淺、徹底與否。
「香象」,原是指交配時期的強碩大象。據《大毘婆沙論》等記載,此時期之象,會由鬢角分泌香氣,且力氣特強,性情狂暴,難以制伏,若欲抵擋一隻香象的力氣,須結合十隻普通大象之力量。故以此譬喻佛菩薩之修證,若已契實相,一如將重擔肩荷在身勇往直前,又若香象渡河截流而過,這才是真正的信力堅固。故《三時繫念佛事》云:「香象渡河,一舉洪名超二死。」以堅定不疑、精進勇猛的精神,繫念一句佛號,必能超脫二死(分段生死、變異生死),成就佛道。
又如《五燈會元》所載,吾人面對五欲、八風、慳嫉、貪愛等,應如日月在空,心如木石般不受影響,念念如救頭燃,更應堅穩勇健,「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更無疑滯。」只因世間一切俗情妄念殆盡,垢淨俱亡,才能超越生死,才能跳出六道輪迴的苦海。
雖然學佛根機有利鈍根性之別,但三乘所同證的涅槃,並無差別。經論上即以「三獸渡河,證淺深故。」說明香象、馬、兔共渡一條河,渡水時雖有淺深,但總不離於大河,都可渡至彼岸。一如修證有遲速,但最終同入「涅槃城」而得究竟的解脫。唯修行者的智慧有高低、悲願有大小,所以展現種種不同的能力,然而所證涅槃則是無二無別的。
「香象渡河」一詞,隨著佛教傳到中國,也被廣為運用在中國文學方面,後人亦常以「香象渡河」來讚美詩文之精美、深邃,或用以評論文字之深刻、透徹。如清‧袁枚《隨園詩話》言:「滄浪借禪喻詩,所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韻可味,無跡象可尋。』」詩文之境界若此,則可謂上乘之作也。唯與佛教語彙之深意,仍有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