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級考試日前放榜,其中獸醫類科筆試第一名、通過著作審查的博士,因口試時答不好「禽流感」的常識題,口試成績「不及格」,而失去擔任公職機會;考試院長關中對此表示惋惜,希望口試委員審慎。
筆者也對此有質疑,首先,筆試第一名的考生,為何口試時答不好禽流感的基本常識?是緊張,還是忽略準備?而一時答不出常識題,是否就代表專業能力不足?其次,醫學類科的常識題,事實上很難界定。
筆者二十年前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所讀書時,老師就曾提到所謂「知識」,一般而言分為「事實」存在的知識,及「實驗或推理、經驗」得到的知識。任何人在短時間內,學問很難能廣博,而且目前知識獲得容易(上網搜尋),但要判斷「知識」是否正確卻是難事,要將資訊化為知識,將知識加經驗成為處事智慧的「知識管理」,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口試答不好常識題,就認定專業知識太差,否定考生的努力,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筆者在民國八十年獲教育部公費留考醫學組筆試第一名後,參加口試,三位主考官沒有所謂常識題,問題都是在了解考生的人格特質、專業素養、執事態度等筆試無法考出的東西。
所以我認為,口試充其量是「輔佐」,讓考官了解考生,並非「當人」的工具,建議應比照司法官特考、律師高考方式(第二試申論題閱卷是「平行雙閱」,若兩人評分差距超過三分之一,再找第三人閱卷,避免失準),換一批口試委員,過一段時間「補考」,以維護國家考試的公正公平。
此外,也應檢視口試題目內容、問法及標準答案,或讓相關類科的助理教授級的老師「試考」,測試題目的信度與效度,是否能測出受考生人格特質、專業能力、人文素養,及對公務員倫理的實踐態度,與清廉執事的風格,才是較佳的口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