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節又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因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意思表明了其重要性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冬至節的民諺,更加襯托出它的豐富多彩。
「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這兩句民諺是歷代勞動人民總結下來的寶貴經驗。它告訴我們,冬至如果天氣晴朗,則春節將是陰雨天氣,道路泥濘邋遢;反之,如果冬至是邋遢陰雨天,則春節將會是晴好天地乾淨的好天氣。
這兩句民諺應驗與否,讀者朋友不妨到時留心觀察。記住,龍年的大年初一是明年一月二十三日,讓我們拭目以待。
「冬至月頭,賣被買牛;冬至月中,日風夜風;冬至月底,賣牛買被。」意思是冬至日如果在農曆十一月上旬,就是暖冬;如在中旬,則會多風;如在下旬,這個冬天就會是十分寒冷的。
這段民諺同樣是勞動大眾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總結而成的。
「冬至百六是清明」,這句民諺明確地告訴我們:從冬至當天數起,過一○六天,就到清明了。那可是氣清景明、桃紅柳綠、鶯歌燕舞的春天啊!這句民謠不但表達出人們對春天的渴盼,準確推算出從冬至到清明的時間,同時還提醒人們勿忘農時,趁冬閒時節,早為明年的春耕做好準備。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而漢唐以來,皇宮的宮女們做女紅,冬至後因白晝的時間漸長,每天要多用一根線,因此更有了「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這句民諺。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這句廣泛流傳的民諺,說的是從冬至這天起,在飲食上就要注意補養。認為只有冬季吃的好,身體才會棒,來年春天才能夠很好地應付農事。
冬至吃俗各地不同,台灣是吃湯圓、吃補;中國大陸則多吃餃子,而且習俗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其來歷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話說東漢名醫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的路上,寒風刺骨、雪花飛舞。他看到路上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很難受,便連夜研製出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讓弟子搭起棚子,支起大鐵鍋,在冬至那天大行布施「祛寒嬌耳湯」,給窮人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粉揉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隨之都漸漸痊癒了。
張仲景捨藥從冬至起一直持續到大年初一,人們見「嬌耳」治療凍耳如此靈驗,便仿效張仲景的製作方法包「嬌耳」,以後人們按其諧音,將此物稱為「餃兒」,又因其形狀是扁形的,又形像地稱其為「扁食」,並成為冬至節和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最喜愛的美食。
今天,我們用不著吃「嬌耳」來醫治凍傷的耳朵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發明「祛寒嬌耳湯」之恩,因此便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和「冬至餃子、夏至麵」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