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的頤和園為清代皇家園林,世界馳名,但為什麼叫「頤和」園呢?很多人未必知曉。
頤和園在清乾隆年間稱為「清漪園」,清咸豐十年(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搶劫園中珍寶,燒毀了大部分建築物,使清漪園成為廢墟。到了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慈禧太后為了自己的享樂,竟然挪用建海軍的經費三千萬兩白銀,重建此園,並將園名改為頤和園。
將園子改名「頤和」自有一番意思。
先說「頤」字,可當保養講,在這一意義上它與「養」是同義詞,如「頤養天年」、「頤神養性」。晉葛洪《抱朴子‧道意》云:「養其心以無欲,頤其神以粹素。」看來這「頤」字可指保養人的身體、精神等等。
再說「和」,原指和諧、協調,而人的身體若失去了和諧,則會得病,故引申為身體健康。常用「違和、不和」等否定詞指人身體不健康,如唐李華《國之興亡解》云:「身或不和則藥石之,針灸之。」意為人體若生病了則用藥物及針灸加以治療。所以這「頤和園」的「頤和」意為保養身體健康。
慈禧大興土木,重建此園時,大權獨攬,玩弄光緒於股掌之上,她當時已五十多歲,十分在意自己的身體,於是用「頤和」作為園名,她每年夏天均在此居住,祈盼能保養好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