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功勞要謙虛一點,不要驕傲自大,不要把功勞獨占,以免引起別人疑忌,其實古人頗懂這一套。
郭解,是西漢的一位俠客,為人行俠仗義,在當時很有聲望。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面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託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所託,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還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技巧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後,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過去當地許多有名望的人也來調解過,但都沒有調解成。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面子,我把這件事解決了。但我畢竟是個外鄉人,占這份功勞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我這個外地人來解決了,未免會使本地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感到丟面子啊!」
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面上讓人以為我沒辦成,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頭面人物還會上門,你把面子給他們,算是他們調解成的,好不好?拜託了!」
郭解很懂得照顧別人的面子,因為他知道,那些當地的頭面人物是愛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們,以後還怎麼在這裡呢?所以自己還是當個幕後英雄,成全他們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以後,權奸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勞,散布流言飛語說:「王守仁以前是與朱宸濠同謀的,等到已經聽說各路大軍開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脫。」王守仁聽了這種傳說,於是把朱宸濠交給了協同參戰的張永,使皇帝能夠親獲朱宸濠,滿足自己御駕親征、生擒逆首的虛榮心。後來張永也在皇帝面前極力稱讚王守仁的赤膽忠心和謙遜讓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於是赦免了王守仁。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循良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車簡從來上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戶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持刀帶劍的人,他勸道:「為什麼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務點正業?」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
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還是終日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這兒來,我有話要對他說!」一副醉漢狂徒的模樣,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這位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加官晉爵。
還有一個例子:唐朝元和年間,大將李愬平定了蔡州叛亂,將叛將李元濟活捉,為國家立了一件大功。他的上司、招討使裴度來淮西檢查工作,李愬讓軍隊列隊整齊,十分莊嚴地出城迎接,他還跪拜於道路邊。裴度正想謙躬避讓,李愬阻止說:「蔡州人野蠻強橫,不知道尊卑之節、上下之禮已經有幾十年了。請裴公借此機會讓他們看一看,讓他們了解朝廷的尊嚴。」裴度這才接受了李愬的大禮。
李愬立了大功以後,態度謙虛,心裡裝著領導,領導能不喜歡這樣的下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