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曾在美國教書四年,並在台、港各大學擔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暨文學院院長的余光中,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從國立中山大學榮休的他,昨日接受星雲大師親頒「全球華文文學星雲貢獻獎」。
余光中表示,很多人會抱怨「只有中國人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事實上,不需要想太多,大可把諾貝爾獎看成西方文學獎,就會覺得心安理得。「東方應有自己的文化標準和文學價值」,他強調,星雲文學獎是華文界諾貝爾獎,因此能得「全球華文文學星雲貢獻獎」更有意義。「得獎是種鼓勵」,他不覺自己多有貢獻,但允諾明年會繼續出版散文、詩和翻譯等,不斷的寫作耕耘。
二十六年前,余光中從香港到高雄,第二年即去了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很有緣的余光中,曾寫下「一筆貫日月,八方懸星雲」小對聯,表達對大師的讚賞。
余光中表示,佛光山、中山大學都是高雄的焦點,近些年,隨著宗教與文化團體重心移至高雄,高雄已不是文化沙漠。
喜歡以詩寫西子灣的余光中強調,若是作家欣賞當地的美,而把它變成作品,那就是「到位了」,而他也以「我希望有一天人家想到西子灣,就想到我」來自我鼓勵。
余光中指出,現在全世界有三大語言系統,最流行語系是英文,可是全世界以英文為母語的人加起來約四億多人,與華文為母語的十幾億人口相比,並不算多,加上現在有幾千萬非華文語系的人在學華語,他相信,未來「華文文學」會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身為華文作家,最大願望是「華文能成為世上影響力最大的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