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退出 京都議定衵恐名存實亡 台灣雖非簽署國 已受氣候變遷之苦 出現氣候難民 應推動防止之道
加拿大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以規避加國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反增,未達議定書目標,必須支付的一百四十億加幣(約新台幣四千億元)高額罰款。

加國是是議定書簽署後第一個退出的國家,相信其他無法落實議定書的簽署國將會跟進,規避可能出現的巨額罰款,京都議定書名存實亡,節能減碳救地球之路,更遙不可及。
其實,面對嚴峻的地球暖化、極端氣候,並非所有國家都受害,高緯度國家如加拿大、俄羅斯等,就可能因極地永凍層融解,而得到新耕作土地,及開採能源或貴金屬的機會,暖化為這些國家帶來無限商機。
加拿大退出京都議定書,說明了需要各國合作對抗的全球暖化問題,在沒有超越國家層級的政府組織,可約束各國政府的作為時,任何協議都可能淪為空談,只是討好國內環保團體與部分支持環保中產階級的政治秀。
除非各國人民普遍覺醒,把地球生態正義放在國家正義或經濟利益之前,徹底監督國家機器落實節能減碳,邁向低碳經濟,否則全球暖化很難有機會逆轉。但遺憾的是,全球暖化爆發的方式類似溫水煮青蛙,人類一點一滴的接受,加上部分國家是暖化的受益國,加深了全球聯合抗暖化的困難。
當所有國家都希望將尋求經濟發展最大利益,視地球資源為公有財,恣意利用,卻不投資建設或保護,將導致資源耗盡,結果就會造成美國經濟家Garrett Hardin所說的「公有地悲劇」。
從素來重視生態與環保的加拿大,為了規避罰款都退出京都議定書來看,全球共抗暖化之路,又增加了許多曲折,更為難行。
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簽署國,因此有許多高汙染高耗能產業,空氣汙染、二氧化碳排放量都遠超過世界平均值,而近年來台灣的集中降雨及颱風猛烈,屢屢造成淹水,就是氣候變遷所致,小林村滅頂更宣告台灣出現氣候難民,雖然都會區近年都僥倖沒有颱風直接侵襲,但或許因此讓主政者與中產階級不知醒悟,雖有節能減碳政策,卻未積極推動防止暖化之道。
雖然京都議定書在各國為自身利益下,難有作為,但台灣身為地村一分子,有義務為對抗氣候變遷盡力,否則自己就會受暖化傷害,主政者和人民必須覺醒。
崇禮(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