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圓、緣到護生
傍晚時分,參觀佛館歸來,星雲大師已經坐在輪椅上等我們。
大師八十五歲了,雖然長年被糖尿病所擾,眼睛和腿都大不如前,但依然神采奕奕,笑容滿面地與我們談天。
病痛和年長,是佛教經典中所言的生命真相,以成、住、壞、空來示現;大師不但不以為意,還經常以此教育弟子,並維持生活作息規律自然,而且每天堅持寫一百張書法。
《旺報》副社長刁明芳請示大師,時值建國百年,可以用哪一個漢字來代表這特殊的一年。
建國百年,兩岸關係依然撲朔迷離。大師說,他經歷過戰爭,深知戰爭的殘酷無情,戰爭期間百姓受苦,民不聊生。在這建國百年之際,若要以一個字來代表這一年,他選「圓」字。圓,是圓滿的意思,他希望不要再有戰爭,並盼望政治上、社會上、經濟上,以及更多層面上,都能透過文化和宗教等的交流,逐漸弭平紛爭。大師還說,兩岸關係的和諧,需要「緣」;有了「緣」,才能有兩岸和美的「圓」。
大師精神好,陪大家一起用藥石。晚齋時,大師提到佛館迴廊外牆上豐子愷先生的護生畫浮雕。大師說,護生畫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導人眾生平等,護生戒殺,愛惜生命。大師認為豐子愷了不起的地方是他重承諾、重情意。
護生畫是豐子愷先生允諾恩師弘一法師要完成的終生功課。他歷經艱辛萬難,用四十六年時間終於完成六冊的「護生畫集」。這份師生情誼,最令人感動。豐子愷先生的女兒豐一吟女士,後來臨摩父親的護生畫,還送了許多幅給大師,現在都收藏在「佛光緣美術館」內。
晚齋結束時,已八點多,大夥才依依不捨地向大師道晚安。
暮鼓晨鐘
晚上九點半,我們跟隨著《人間福報》社長妙開法師的腳步,來到「觀音殿」。佛學院的學生剛做完晚課,從殿內安靜無聲地魚貫而出,回到佛學院內準備安寢。
一天的作息結束了,院內擊起暮鼓。敲鼓的法師,將鼓,擂得熟練自在,萬分隨意。那鼓聲,從細細碎碎到急急切切;從細水長流至洶湧澎湃,然後轉而悠然沉穩,萬慮皆息;那種恰恰用心恰恰無心,將聽鼓者帶入寂靜而忘塵的境界,漸漸地忘塵而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當妄想在觀照之下泯除,而至寂靜無念時,那種寂寂,那種惺惺,那種覺照,那種凝然,都化入蒼穹,頓入亙古……
佛光山的夜,在暮鼓聲之後,漸息了……
抬頭仰望天際,星光閃爍,如鑽石……
南台灣的夜,漸深了……
一夜好眠……
清晨五點半,山上的晨鐘敲響,五點四十五分佛學院的學生魚貫進入觀音殿作早課;法師及上山的信眾也盤坐在大雄寶殿作早課。
一天又開始了,佛光山的清晨,忙碌中充滿歡喜,也充滿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