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丹國王訪問日本時提到,雖然不丹的國民生產毛額無法和日本相比,但是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GNH)卻是世界第一。這帶給日本很大的震撼,日本國家戰略大臣隨即宣布日本也將著手調查國民幸福指數;未來不再只以GDP作為調查的基準。號稱經濟發展已經成熟的台灣,也應該重視國民的幸福度,編製並發表,供國人參考。
說起不丹的幸福指數,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位於喜瑪拉雅山腳、人口只有七十萬的不丹,人民的醫療和教育全部免費,觀光客進入不丹都有限量,國民的物質享受並不高,但是百分之九十七自認為過得很幸福。當然,這和國民的信仰也有關係,從王室到平民他們全都信奉藏傳佛教,樂天知命。
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是以四個支柱為目標,包括:促進可永續的發展、保存及提倡文化價值、維護自然環境,建立良好的政府治理。政府設有「國民幸福指數委員會」,由總理領銜,相關部會首長都是成員,以確保政策的制定和推動。不丹推動國民幸福指數已經有三十年了,直到最近五年才受到國際的矚目。
就不丹所推動的國民幸福指數來看,項目不多也很簡單,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問問全體國民:「你快樂嗎?」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要達到國民都感到快樂,卻非常的難。現在一般所謂「進步國家」除了以國民所得作為指標之外,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國民「痛苦指數」,主計處的統計報告中也列有這一項調查。
說起痛苦指數,民眾立即有強烈的感受,就個人問題來看:所得低、失業嚴重、房價高漲住居困難、醫療品質不佳等,的確苦不堪言。就整個社會來看: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空氣噪音汙染、政治藍綠惡鬥等,也令人難以忍受。今年主計處的統計顯示,由於通膨率調升百分之二左右,痛苦指數也創三年新高。
在歐美進步國家中,由於經濟發達以後,人們開始思考生活品質以及心靈層次的提升,慢慢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就是佛家所說的「離苦得樂」,大家都希望遠離痛苦,得到安樂。國際趨勢已經不單以經濟指標作為國家發展的唯一考量,日本國民所得已超過四萬美元,政府卻要面對每年有三萬國民自殺的壓力,感受最深,提出幸福指數的政策或許有幫助。
畢竟痛苦指數是負面表列,而幸福指數是正面表列;前者消極,政府的作為就會偏向如何防止、減少國民的痛苦,而後者則是積極的,政府會往國民所追求的幸福感努力。在制定政策時的目標和方向不同,結果當然不同。不丹地處偏遠,但政策上重視傳統文化、環境保護、國民教育、民眾身心健康,甚至盡量防止西方文明的汙染,當然成果不一樣。
台灣一向以經濟高度發展自豪,但是民眾的痛苦指數卻與日俱增,在這次總統和立委選舉的政見中,看不到候選人提出如何促進國民幸福的政見,顯然也不具幸福指數的概念,這個問題沒有受到朝野普遍的重視,然而這卻是政府施政最重要的指標。為了讓民眾有幸福感,政府應該及早將幸福指數列入調查項目,編製報告發表,才是現代進步國家應有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