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發生在一百三十七年前、對台灣近代史影響深遠的牡丹社事件,監察委員黃煌雄調查發現,國內學者研究是以日本人角度來解讀,文獻和教科書均未提及衝突原因,讓人對原住民產生嗜殺刻板印象,要求國史館和教育部還原歷史真相並增加內容。
參與調查的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楊孟哲說,一八七一年,琉球宮古島民因颱風而漂流到台灣牡丹鄉八瑤灣,不幸被排灣族原住民追殺五十四人,追殺原因仍不明;漢人楊友旺營救出其中十二人,此案導致日本三年後藉口出兵台灣,稱之牡丹社事件,是開啟台灣近代史序幕的重大歷史事件。
他說,但國內文獻和教材多為日本學者觀點,並不客觀,且資料偽造謬誤甚多,包括日本人將善意營救者說成是流氓、將排灣族形容為野蠻人,抗日的排灣族以不到二百人和簡陋武器,對抗三千六百多人的日軍,雖居劣勢,但最後是停戰而非日本所說的投降;政府相關單位不僅未致力還原歷史真相,也不重視歷史遺跡保存。
「我們想為當年抗日戰死的英勇族人討回公道,洗刷殺人兇手汙名,但原住民是無文字部落,無資料記載,感到力有未逮。」當年殺害琉球人的排灣族後裔華阿財說,以日本人觀點撰寫的牡丹社事件,將祖先塑造成形象兇殘,歷史被日人扭曲,衝突其實是族群文化差異和誤解導致,教育部應加入原住民觀點,將事實呈現國人面前。
黃煌雄說,牡丹社事件後續引發清日雙方對台灣的重視,深具教育意義和價值,做為歷史事件最重要的評定機關國史館,卻沒有一套中央和地力共同看法的論述,更沒有原住民的聲音,以致現在的國小、國中教科書內容諸多不全,無法一窺事件真相。
黃煌雄已要求國史館和原民會合作,參酌原住民的口語傳說和相關研究,還原歷史真相,教科書應適度增加內容,讓學生對事件脈絡有完整了解;他並要求屏東縣政府統合整理相關歷史遺跡與觀光資源,建牡丹社事件紀念館,活化文化資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