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將於本月25日舉行落成典禮,典禮前夕,作者與新聞媒體工作者受邀參訪,除了記下了佛館緣起、建物特色,也留下其中人與物生活的靜美片刻。本刊特刊此文,以共同迎接落成之日的到來。

別來無恙 回家真好
好長一段時間沒回山了。
在滾滾紅塵中忙碌終日,但心中有一座山,讓我不曾迷失方向。
十月二十八日,是個特別的日子,那天我背著簡單的行囊,跟著大夥兒一起回到山上的家。
一切別來無恙啊!
接引大佛,很遠很遠地,就伸長著脖子,張開雙手,歡迎我們回家。
回家的感覺,真好!
一尊尊法相莊嚴的佛像,如常地以慈眼俯視眾生。
一座座佛殿,雄峙山頭;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普賢殿……,仍然既平靜又熱切地敞開著大門,吞吐著信眾在紅塵中翻滾的身影;吞進去的是人們在人世間的種種迷茫,吐出來的是經過洗滌後清淨的靈性。
一張張法師和義工們的笑容,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一如往常般親切地指引著十方信眾。那笑容裡,寫著歡喜,寫滿無怨無悔。一雙雙法喜充滿的晶亮眼眸裡,注滿清澈。
那是自性的流露。
心定和尚開示 文字般若
午齋後,定和尚在小廳的丹頂鶴畫像前,笑容可掬地與大家談心。
這次回山的大多是搖筆桿的媒體人,因此定和尚與大夥兒談文字般若。和尚說,文字所表達的意念和圖像的顏色,給人的感覺,雖然難以筆墨形容,但卻能通透人心,引起讀者心中生出許多想像和情境。不論是小說、散文、圖像,好的文章和故事,引發閱讀者的同情心、歡喜心,甚至可以改變人的內心世界,而表現至外在的行為。好的文章,讓人歡喜,讓人心淨,心淨則眾生淨,心淨則國土淨。
定和尚沒有高談闊論,只是氣定神閒地娓娓道來。他說,心念影響人的心性而發展出行為,人能夠心淨和心靜,世界就變得美好,若心勞,世界就變得苦惱。心念就像畫師一般,可隨意在心田中揮灑,心田就如畫布,你給它什麼顏色和圖像,它就如實呈現什麼顏色和圖像。
而手握筆桿畫桿的文化人,或是如無冕王般的媒體人,透過構思、想像、採訪等途徑,下筆時都已胸有成竹,若呈現出的文字及圖像,是汙染人心的,接收到的人,心中會累積汙染,造成悲傷、痛苦、怨恨、憤怒、計較等心境;若呈現的文字和圖像是美好喜悅有益人心的,一樣地會將歡喜、同情、愉悅、感動、慈悲累積在心中。
文字和圖像營造出的虛幻情境,真的能深深地影響著人的心性和行為。定和尚說:「心如工畫師」正是如此!
定和尚的開示,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所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 夜摩宮中偈讚品〉中亦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摩訶止觀》卷一中,亦說道:「心如工畫師造種種色。心構六道。」
一支筆,兩樣情。佛法中早就告訴眾生,要「護心」。
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對搖筆桿的人來說,就是要寫出好作品;對讀者來說,就是能閱讀好作品。
文字般若!文章千古事,下筆能不慎乎!
佛陀紀念館 芥子納須彌
在圖片裡見到的佛陀紀念館,是龐大又宏偉壯觀的,真的置身其中,感受到的不止於此!那是一座集佛教教義大成的建築,其中的一磚一瓦,一樓一塔,以及室內室外陳設的雕塑及圖像,都顯現豐富的佛的教育,可以說,這一幢幢的樓塔和大佛,甚至連地上的砂石、花草、樹木、階梯,都在說法。
穿過山門和禮敬大廳,遠遠的就見到四十八米高的佛光大佛巍然聳立,銅鑄的金色的大佛燦爛光華,眉眼含笑慈視眾生。但要接近佛,必先經過「成佛大道」。「成佛大道」兩邊各有四座塔,右手邊依序排列的有八道塔、六度塔、四給塔、二眾塔;左手邊的有七誡塔、五和塔、三好塔、一教塔等,其建築皆為中國式寶塔,八塔兩兩相對,莊嚴靜定地迎接眾生的到來。
從寶塔的名稱來看,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都是佛教導眾生修行成佛的道理。以「六度」來說,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能度「慳貪、毀犯、瞋恚、懈怠、散亂、愚痴」。「八道」即「八正道」,分別為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都是佛陀教育眾生修行的基本功。三好、四給、五和等亦如是,這八塔的象徵意義,要度一般有道行及凡俗大眾等「二眾」。
八塔,外相看去質樸莊嚴,內涵卻豐富無比。塔高七層,為人人耳熟能詳的七級浮屠。浮屠是「佛陀」的另一個譯法,亦有 「佛塔」之意。七層寶塔每層均收藏珍貴的佛教文物,稱為「天宮」。八塔共五十六座「天宮」,平時是對外開放的,只要申請就能來參觀。而八塔中隱藏了四十八座「地宮」,並不對外公開,從佛館落成開館後,每一百年會開啟一座「地宮」。「地宮」裡的珍寶,有多珍貴就不必在此贅言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