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了解、歧視」,是精神疾病康復者面對的最大障礙及「躲」起來的原因。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於傾聽台灣精神障礙者心語系列活動中,發表紀錄短片《向陽的杜鵑‧精神康復者百年人權》,由康復者當主角,現身講述自己的故事。
「不是上天對我的懲罰」,曾罹患憂鬱症的詩畫家盛治德,形容精神病是「禮物」,「藉由這個我看到了某些之前看不到的東西」。就如西方知名畫家孟克、高更、梵谷雖也曾受精神病困擾,卻也產出不凡的創作。
貫穿於紀錄片的主角、康復者小侯,在康盟庇護商店Easy Coffee工作超過四年,煮咖啡、利用奶泡拉花「繪」出羽毛、老虎等各種不同圖案。找到創作舞台的他,很有自信地立下要完成十二生肖拉花的目標。片中透過介紹小侯喜歡的工作,與女友的情誼,展現康復者的生活與其他人一樣踏實。
康盟理事長黃敏偉說,紀錄片不僅想呈現精神疾病在過去醫學、社會及制度、人權上的演變,也想藉此讓更多人了解,精神病多與大腦的神經傳導出問題有關,也與其他慢性病沒什麼不同,透過醫療及各種復健,隨著「復康」的進展,仍可重新回歸社區、職場生活,因此以「康復者」為名,更能貼切形容他們的實際狀況。
片末介紹康復者自助團體的「會所模式」,台北縣慈芳關懷中心及其中由康復者組成的「去汙名工作隊」,康復者自己決定活動,一起探訪久久未見的康復者。最後未在片中現身的被探訪者,出席紀錄片發表會現場表示支持,讓與會者報以熱烈掌聲。
康盟副祕書長陳萱佳表示,希望透過紀錄片,更多正確的宣傳教育,能讓社會大眾願意「開一扇向陽的窗」,陪伴精神康復者「逆風而行,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