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有科技大學舉辦「大家來找碴─中文改錯字」競賽,學生錯誤連篇,「生氣勃發」,寫成「生氣『脖』發」;「陳腔濫調」寫成「陳腔『爛』掉」;一百四十八人參賽,半數不到標準,副教授說,挽救中文程度應從小培養閱讀習慣,但筆者在補教界擔任過作文老師觀察到,閱讀習慣縱使從小培養,也不足以改善這個問題。
筆者認為,閱讀習慣不良與錯字連篇的主因,在於「對學習不感興趣」,而造成這個結果的罪魁禍首是「大人總是以成績掛帥」以及「課業壓力過重」,簡言之,是師長的錯誤教育觀,導致青少年沒有好的閱讀習慣。
台灣學生並不缺乏學習量,補習的學生固然是家長代為報名,但多數也有極高的自我要求,例如:就有國三生在煩惱研究所該讀哪間,或者未來要從事何種職業。
補習班班主任總是以「有好的成績就有前途,你們考上好學校,老師才對得起你們繳錢的父母。」為由,要學生不要討論「未來」這類議題,當孩子都深刻體認到「學習興趣」與「閱讀環境」的重要性時,身為教授學問的師長,還在強調「好成績就等於好前途」。
近來台灣少年權利與福利促進會為學習受挫的高中肄業生舉辦設計培訓班,並協助自製筆記本販售,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秘書長吳介民肯定學生的成果,並語帶諷刺地說:「在變態的教育制度下,社會都以為不讀書的人會變白痴,沒想到讀了書還是很白痴,因為年輕人依舊對未來感到茫然。」大大諷刺了以多數人意見為主的「社會」。
中文詞彙弱化,是對學習刻板知識產生的逃避行為,社會逼得愈緊,青少年愈想放鬆,愈想惹大人生氣,因為會用注音文,才能有別於成人族群。教授應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傳統中文用語上,發展出屬於他們的語言,例如:周杰倫與方文山的歌詞裡,運用大量的轉品、擬人修辭,就能當作引起學習興趣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