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次申辦世界大學運動會,台北終於在日前擊敗巴西利亞等強敵,取得世大運承辦權,除了代表國際運動組織肯定我國舉辦國際賽事的能力外,舉國上下對此也感到歡欣鼓舞。成功申辦世大運,固然可喜可賀,但平心而論,我國整體的運動風氣是否能夠就此提升,則有待商榷。
雖然,近年我國運動選手在國際體壇上確實表現不俗,高爾夫有曾雅妮、棒球有王建民等優秀人才,都在海外取得亮眼的佳績與評價,並代表我國打開國際知名度。然而,這樣的成果完全都是來自於選手自身的努力,並非國內整體運動環境所賦予。
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觀察到,許多國、高中學子的體育課經常被挪用為其他科目「趕課」或考試的犧牲品;另一方面,在此不受重視且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的情境下,往往導致不少體育老師在教學上意興闌珊,甚至放牛吃草。試問,這樣如何傳承優質的體育知識與技藝?又如何形塑青少年的運動風氣?
至於政府現行的政策,也往往是問題癥結所在。從資源分配與補助方面來看,熱門的運動種類經常可以得到較多的「關愛眼神」,而尚在萌芽階段的,就只能夠「自力救濟」,將使整體運動風氣的提升淪為「神話」。
提升運動風氣,不該倚賴一場世界性的運動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