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關鍵,其實很簡單,睡得好、睡得飽,身體自然好,不過這道理雖然人人都知道,但根據調查,有高達四分之一台灣人,每晚在「枕頭山」裡迷路,找不到夢鄉入口,健康債一瞑大一寸。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床上度過,國內外研究均顯示,睡眠、飲食和運動對健康很重要,不想要變成與疾病共舞的黑白人生,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睡不好又可以說是預測健康情況佳不佳的重要因子。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二○○七年的調查就發現,有百分之二十五點二的台灣人為睡眠問題所苦,甚至有百分之十一點五的人罹患慢性失眠,對爬「枕頭山」感到無力,換句話說,每十人就有一人夜夜數羊。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保守估計,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超過三百萬人有睡眠問題,在睡眠呼吸中止、周期性肢體抽動、失眠等幾種常見的睡眠疾患當中,又以失眠人口占最大宗。
什麼情形才叫失眠?臨床診斷,只要每周出現三天以上,每次躺在床上超過三十分鐘都無法入睡,且持續達一個月時間,就是急性失眠症;如果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為慢性失眠症。
女性失眠問題又比男性嚴重,受荷爾蒙影響,三成婦女幾乎輾轉難眠,因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體內荷爾蒙分泌產生變化,引發熱潮紅、盜汗等身心症狀,皆會影響睡眠品質,而經期或懷孕期間,同樣會因荷爾蒙分泌改變,導致急性失眠。
慢性失眠累積會影響情緒
每個人難免有時因情緒的亢奮或緊張,導致入睡困難,如準備考試緊張得無法入眠、結婚前興奮得睡不著或親人去世傷心得睡不著等,林嘉謨強調,偶爾睡不好並不需要看醫生,因為人的身體有自然補償作用,只要壓力或引起睡不好的事件消失,睡眠自然可恢復正常。
不過一般人每天最好不要睡少於六個小時,否則睡眠債長期累積下來,身體過度疲勞,容易百病叢生,輕者,這裡痛那裡痛,小毛病不斷,重者,血壓控制不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林嘉謨指出,慢性失眠累積的慢性疲勞,最先表現在肌肉酸痛,接著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調,引發心悸、內分泌失調,最後影響情緒,睡眠長期遭剝奪,變得易怒、脾氣暴躁,甚至憂鬱。
國外研究也發現,睡太少可能影響記憶力,考試前一晚失眠者,對同樣一份文章的背誦成績,明顯低於有充足睡眠者,證明失眠會導致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的能力。
不當放羊孩子 丟掉不良睡眠習慣
不想一上床就當個「放羊的孩子」數羊數到天色泛白,隔天頂著個熊貓眼上班上課,林嘉謨以多年經驗忠告,最好先了解自己有沒有一個好的睡眠習慣,因為臨床有太多病人,不需藥物治療,只要改變原本的不良習慣,自然可以一覺到天亮。
睡太多或睡太少,通通不及格,尤其很多夜貓族,習慣熬到三更半夜才上床,睡眠品質跟深度都不夠,一大早起床當然沒體力兼沒精神;周休二日大睡特睡,狂補眠的做法也不可取,只會讓生理時鐘更紊亂,難以恢復正常步調。
至於過度依賴安眠藥,林嘉謨指出,長期下來恐會養成習慣用藥、甚至成癮,有害無益,未來治療起來反倒更棘手,等於在既有的失眠問題上,再添一道藥物依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