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電影-- 《東京公園》 找到回家的路

文/葛大維 圖/采昌國際 |2011.11.26
3357觀看次
字級

日片《東京公園》是一部「心靈地圖」電影,明白揭示公園有入口和出口,人們悠遊其中的目的、時間也許不同,但在那裡停留只是過程,每個人終究還是要找到、回到屬於自己的歸宿。



看似偶然的因緣際會

《東京公園》改編自日本作家小路幸也的同名小說,描述一位酷愛攝影的大學生經常去公園捕捉眾生相,意外被一位牙醫重金委託,要他去跟拍牙醫的太太,觀察愛帶女兒逛遍東京各公園的少婦,讓大學生重新調整原本模糊失焦的人生。

全片宛如大學生手握的相機,凝視身邊和他有關的每個人外在表情,按下快門的剎那,觸探彼此的內在情感,透過攝影記錄,映照從過去到現在的經歷,投射人際關係的變化,尋找人生的方向定位。片中聚焦名叫光司的大學生和三男三女的互動關係,尤其微妙。

光司自幼喪母,因為思念生前是攝影師的母親,他也熱愛攝影,在人來人往的公園拍照,渴望尋找似曾相識的面孔,而受雇跟拍的少婦,恰好有張酷似亡母的臉,觸動光司壓抑已久的感情鍊。

原來在光司的感情鍊上,繫著兩個女人。他對無血緣關係的繼姊,融合著如姊弟、母子、戀人的曖昧情懷;他和青梅竹馬的女性友人,交織著似戀人、兄弟、知己的複雜情愫。

另外在光司的人際網上原本黏著兩個男人,他打工的餐廳老闆是同志,他和已故麻吉的亡靈同居,虛實之間勾引著他對性向的認同感;後來意外闖進他人生的牙醫,要他跟蹤像母親的女人,似有若無牽引出他對父親的認同感。

片中有句對白:「東京像一座公園,被外面許多不同的公園包覆著。」一語切中影片企圖表現人生宛如一座大公園的象徵,而光司和不同男女的際會,如同許多包含在大公園裡的小公園。

片中牙醫太太逛公園的路線,看似隨興,其實在東京地圖上呈現漩渦狀的動向,和日本「菊石目」古化石的紋理非常類似,巧妙呼應人與人的際會看似偶然,卻又充滿著從古至今的必然性。

認清心靈地圖方向

《東京公園》除了有感性的隱喻,也有理性寫實的刻畫:個人的寂寞孤獨感,人與人冷淡疏離的關係,愈來愈多年輕人無固定職業靠打工維生,皆是東京甚至台北等現代各大都會的常態;但無論收入微薄的打工族、自營餐廳的老闆、專業的工業設計師、身穿名牌的牙醫,他們對生活的不安全感,原來都一樣。

原著小路幸也的文字布局細膩內斂,導演青山真治的影像風格富有感染力及想像空間,兩者結合,讓《東京公園》迥異於一般通俗小說改編電影的直線形情節,而必須從頭到尾都要很有耐心,跟著每一個鏡頭、對白中的線索,去尋找下一個鏡頭、對白裡可能有的答案,讓觀影過程充滿如同翻頁閱讀小說的期待。

《東京公園》的演員陣容,日片《戀空》的三浦春馬飾演大學生光司,曾和金城武合演《死神的精準度》的小西真奈美飾演光司的繼姊,《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的榮倉奈奈飾演光司的女性朋友,《犬狼星》、《大奧》的井川遙一人飾演兩角卻沒有任何台詞對白,想不引人注意都難。

從《東京公園》更可以連結到今年台北電影節選映的日片《東京陌生街道》,兩片不僅都有小西真奈美演出,同樣改編自小說,都以現代都會為背景,刻畫在寂寞中渴望慰藉的心靈。

因為都會摩天樓愈蓋愈高,「臉書」等科技產品愈來愈發達,看似無遠弗屆,其實架設隱形的城牆,隔絕了原本面對面時產生的溫度,長期處於「外熱內冷」環境的人們,容易迷失方向,特別需要指引。

兩部電影無獨有偶,將公園和街道設定形同「心靈地圖」,在適當的時候提供人生休憩與轉接的指標。然而兩部電影也都清楚傳達:公園和街道都是白天熱鬧,夜晚冷清;涉足者皆是過客,而非歸人。

誠如《東京公園》片尾,大學生和女性友人去大賣場,看到牙醫夫婦帶女兒也在挑選物美價廉的家具。原來人生無論經過多少公園、走過幾條街道,之後都必須認清目標,走對方向,踏穩腳步,才能找到「回家」唯一的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