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台灣社會向上發展協會昨天發表新書《改變台灣的人物故事》,指出媒體總將聚光燈圍繞在一個人的成就上,鮮少強調他們的理想及對社會的期望,所以年輕人找不到學習的軌跡,因此,尋找一百位典範人物,讓新世代了解如何規畫「對社會有益又理想」的未來藍圖。
協會祕書長孫愛伶說:「我們請師生推薦心中理想學習的典範,並在臉書徵求有品德、對社會貢獻的人,舉辦編輯寫作採訪訓練營隊,選出二十四名學生與上班族撰稿。透過受訪故事,讓大眾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那樣做?』」
理事長薛良凱說:「在校園分享故事時,學生的反應令人驚訝,他們氣憤:『為什麼快畢業了,才告訴我們未來怎麼做?』而新生也會思考,如何規畫四年生涯;原來,有好典範,大學不用懵懂玩四年。」
故事主角之一的張良伊,就讀台大解剖所,也是「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執行長,他希望台灣不要只停留在氣候資訊的交流上,要實際行動!例如: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學生,回台後,可以發願要讓多少人了解氣候危機、影響多少人建立概念等。
故事主角之二是台藝大教授孫瑞金,他另一個身分是祭孔音樂的製作者,他把延續二千五百年的傳統音樂當作使命,埋首二十五年,在他眼裡,孔子的智慧與教育熱忱不是只有「至聖先師」四個字能取代;哪怕延續傳統音樂的利益少,也堅持要傳承下去。
撰寫者張雯雯的正職是活動主持,一直以來,都未思考工作的意義,採訪後,卻有了想為社會帶來影響力的念頭;撰寫者師大國文系的陳彥蓉說,雖然夢想受到現實限制,但在了解他們的信念後,為自己堅持的夢想增添一分動力。出版計畫由文建會指導、建國一百年基金會協助完成,詳情可上網:www.codeup.org.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