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在旅遊業中是個相當重要職務,此詞的稱呼是從「嚮導」一詞演化而來。而「嚮導」這一稱謂,在中國古代是軍隊中的一種專門名詞。《孫子兵法》中,有「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不用『嚮導』者,不能得地利」語句,其中出現了「嚮導」一詞。
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嚮導帶路,在回來的路上,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後來,管仲提出一個辦法,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實際上,這老馬就是起了嚮導的作用。
三國時,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知道「嚮導」的重要性,就使用了熟悉雲南地理的永昌人呂凱為行軍教授兼嚮導官,並按照呂凱所繪〈平蠻指掌圖〉進軍入滇,從而獲得七擒七縱的勝利。
八十年代以前,在中國旅遊行業中,用「嚮導」這一稱謂,另外還有一個稱謂是「領隊」。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導遊」這個稱謂被廣泛使用,並成為一個專門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