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素(?~六六四年)為唐初大臣,唐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市)人。
隋朝末年,張玄素擔任景城縣戶曹(管理戶口和財務),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
天下大亂時,竇建德的起義軍攻占了景城,把隋朝的官吏全部都抓了起來,準備處死,張玄素也在其內。
景城縣的百姓,聽說張玄素要被斬首了,就動員一千多人向竇建德哭訴陳情,要求赦免張玄素。他們向竇建德說:「此清吏,殺之是無天也。大王即定天下,無使善人解體。」
竇建德順應民心,就赦免了張玄素。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張玄素才在竇建德組織中當黃門侍郎。後竇建德的勢力被唐朝消滅,張玄素歸投唐朝,並擔任景州錄事參軍。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聽說張玄素乃隋朝名吏,就特別詔來詢問執政之道。
張玄素總結隋朝得失,指出隋朝末年禍源即因皇帝過於專權、法令過於混亂。他委婉向唐太宗說明: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事事都精通,而且日理萬機,如果凡事都只憑自己判斷,不聽取他人意見,那會發生許多的錯誤。
因此,他建議選拔賢能人才,安置於合適的職位,各司其職、各盡所能,那麼皇帝就可以安居深宮,高枕無憂。他還特別提醒唐太宗,若能如此謹慎治國,一定可以賢於堯舜。
李世民很讚賞張玄素的看法與建議,立即擢升他為侍御史,不久又遷給事中。
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期期以為不妥,便大膽向太宗進言:「陛下要大興土木,損害百姓,我認為陛下的過失,已經超過了隋煬帝。」
唐太宗十分不高興:「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我同無道之君桀、紂相比,又怎麼樣呢?」
張玄素直言如果硬要重建洛陽宮乾陽殿,如此耗民傷財,那會同桀、紂一樣導致禍亂,「今若遵舊制,即是隋役復興,五六年間,趨捨頓異,何以昭示子孫,光敷四海?」唐太宗最終放棄了重修洛陽宮,同時賞賜他彩綢兩百匹,以表彰他的進諫。
魏徵對張玄素的成功勸諫,也大力讚歎:「張玄素談論天下之事,真是有回天之力啊!可以說是仁人之言啊!」「回天之力」的成語,即源自這個典故,後人用來指能挽回局勢的巨大力量。
張玄素後來歷任太子少詹事、右庶子;太子李承乾被廢時,還一度被罷官。唐高宗時,以年老為由辭官歸鄉,卒於麟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