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紀念館的真善美

陳璿宇 |2011.11.20
1756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十一月十三日主題講座「從佛陀紀念館探討人間佛教」,禮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主持,與佛光山弘講師永文法師、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張淑芬、佛陀紀念館建築團隊建築師胡杏璋等與談人,以佛陀紀念館建築的藝術文化為軸,探討人間佛教的真善美。

建館因緣 從無開始

永文法師首先談到,佛陀紀念館建館因緣,從一個「無」開始。貢噶多傑仁波切將隨身祕藏三十年的佛陀真身舍利,無私的交付給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星雲大師以無我的精神接納,為了讓大眾永久禮拜朝聖,開啟了興建佛陀紀念館的因緣。

「佛法在恭敬中求」,進入佛館山門後,首先看到的是禮敬大廳,兩旁各自矗立著一座白象、獅子像,永文法師說,白象代表大乘佛教,獅子代表著獅子吼,象徵大乘佛教度眾的精神;再往前走,是寬闊筆直的成佛大道,兩側設有風雨走廊,左右排列八座中國式造塔,象徵「八正道」;萬人照相台有三十七階,象徵三十七道品;拾階而上的菩提廣場,象徵廣發菩提心,從此處可仰觀全球最高的銅鑄坐佛──佛光大佛;風雨走廊外牆上的豐子愷「護生畫」浮雕、高爾泰「禪畫禪話」畫作,還有四十八個地宮,是最好的生命啟發教材;而本館上方四座印度造型塔──「四聖諦」塔,代表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也象徵從原始佛教走向大乘佛教。

永文法師表示,佛陀紀念館不僅是宗教的建築物,也是偉大的藝術創作,蘊含著藝文與教化,更體現了人間佛教的普遍性及現代化,不但可作為學子戶外教學場地,藝術家也可以在這裡發揮長才,將台灣藝術之美推展至國際。

牽腸掛肚 董娘義賣

「我是最有福報的人,十五年前去泰國迎接佛牙舍利,在機上與舍利合照,種下奇妙的因緣。」與佛教因緣甚深的張淑芬,第一次看到佛陀紀念館建築藍圖,只能用「牽腸掛肚」來形容,心心念念希望這座聖地早日順利完成。她每天誦經回向,並特地到印度菩提迦耶禮拜佛陀,祈求佛陀「既然願意把真身舍利放在台灣,請減少我們建館的障礙」。

學畫十多年的張淑芬,今年四月舉辦首次個展,慨然捐出四十九幅義賣,所得全部挹注佛陀紀念館興建經費,她說,她每一幅畫都發自真誠心,每畫一筆都惦記著建館。

「『捨』沒什麼了不起 ,重要的是『得』。」張淑芬強調,佛陀紀念館是世界級聖地,是台灣人的驕傲,她鼓勵大家用心、用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成就盛事。

大師巧智 中印融和

「佛陀紀念館不同於一般佛教的傳統建築」,胡杏璋指出,當初承接這個案子時,花了很多時間討論,而整個想法架構出自星雲大師多年的心願,除了建築外觀之外,還細心體恤到民眾的需求。胡杏璋說,因為佛陀紀念館太神聖,所以設計圖一改再改,版本不下二十幾種,後來是大師巧智慧心,用報紙一鋪,幾瓶礦泉水一擺,才終於決定了最完美的設計圖。

胡杏璋表示,大師的設計從中國風格的禮敬大廳、八塔,回歸到印度式的本館,巧妙地融合中印佛教,令人嘆服。他也透露,佛陀紀念館裡的每一棵樹,都有感人的故事,甚至設在停車場的廁所,外觀設計成巴士的創意,都蘊含著人文的關懷,佛館整體的景觀,值得大家一看再看。

佛教聖地 心靈之家

覺培法師最後總結說,佛陀紀念館出自一位八十五歲的出家人的悲願,為了佛教,只要佛說的、人要的,大師都會不惜一切去做。佛陀紀念館是大師一生留給大眾的禮物,一個可以讓人安定身心、可以找到生命教育的聖地,希望大家把家人、朋友、學生帶到佛陀紀念館,學習偉大的典範,也希望它是每個人的心靈之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