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人圓夢,受益的不只是長者,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推展圓夢計畫,連一般年輕人與基金會員工都蒙其利!一名大學生看了「不老圓夢」系列影片後,恍然大悟地說:「我有手有腳、年紀不大、又沒病,為什麼要蹺課?他們受到這麼多限制,還能勇敢圓夢,我卻在做沒有意義的事?」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人不應該有太多理由去擱置夢想!」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成立十六年,在十個縣市提供服務,東至宜蘭五結,南至屏東林邊,十年前專攻老人關懷與照護,卻發現長者的確需要義工服務到家,但那並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當人生有了目標,他們就會更期盼更好的明天,因此基金會之後的六年,鼓勵長者圓夢。
林依瑩說,人們習慣往前看,例如小學就會嚮往國中生活,青春求學階段會想到畢業後的就業與婚姻,但對長輩來說,往前看到的盡是親友死亡、身體退化,所以鼓勵他們回顧生命,緬懷過往美好片段之餘,也看到更好的明天,基金會稱之為「找到心理上的圓滿」,不要只看悲慘的人生,徒留遺憾與埋怨。
警惕自己不虛度生命
「當我們到學校分享長輩圓夢故事時,大學生的反應讓我們驚訝。」弘道作過統計,不了解長輩圓夢之前,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認為老人代表生病、沮喪、行動不便等負面名詞。誰都不想變老,林依瑩讓學生知道,他們不是對「一個老人」表達感想,而是對「未來的自己」貼上標籤;一名學生當場感動:「他們有的罹癌、有的身障,即使限制多,還是想要人生沒有遺憾,即使年紀超過百歲,也想回學校上課。」這名學生決定認真過日子,好好念書。
基金會發現年輕人普遍有夢想,但常說未來有空再來實踐,看完不老圓夢影片後,反思自己是不是藉口太多?林依瑩說:「不老圓夢是一件讓年輕人改變態度的指標,作為自己不虛度生命的警惕!在服務長輩的經驗裡,我們得知就算年輕時很努力工作,但生命若過得不璀璨,老來就看不到希望。」
一位民眾曾向林依瑩分享,說父親希望回山東老家去看看,家人都以「健康安危難以掌控、風險太高」為由反對,看了「不老騎士」報導後,力排眾議,帶女兒和父親回鄉,圓了老父親的夢,後來不僅平安返台,回來兩年半,父親還津津樂道,心情開朗,這位民眾感慨,圓夢雖有風險,但一切值得。
圓夢的影響力延燒到校園,基金會的員工同樣受惠,擔任基金會企畫員的林筱君就說,和長輩相處時間變長,對長輩印象改觀,「以前認為老人愛碎碎念,被念就很不耐煩,後來才知道他們是想要有人可以說話。不過要年輕人一下子就接受和長輩互動,其實不容易,只能先逐漸調整心態,儘管我跟阿公感情好,可是被碎碎念到受不了時,就會想想平常服務其他長輩的心得,尤其是天天打電話回去和阿公聊天,能減輕他們碎碎念的程度。」
研究所畢業後在弘道服務一年的丁怡文也說,過去認為老人就是「待在家不想出門、整天都坐在那裡看電視」,自從負責「不老騎士」的案子後,才知道長輩可以作義工、騎重機、去環島,「雖然我不和阿公、阿嬤住一起,卻知道應該時常去看看他們了。」參與協助圓夢的義工說:「希望老的時候也有人幫我圓夢。」而帶領長輩騎重機的美式機車俱樂部的組長說:「出發前一天,蘇花公路坍了,騎十五個小時繞台東往西線北上,他們都願意配合,整趟旅程下來,我們彼此都認為是這輩子最感動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