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寫作的發想和取材往往是機密,有些作者為了引起讀者的想像,甚至會用筆名來發表自己的稿件。
這樣看來,要求作者把寫作的動機和過程對大眾公開似乎不是個好主意。
但是在網路世代,這層神祕的面紗卻愈來愈薄。
很多讀者希望可以在出版之前提供一點建議,幫作家挑出值得投入的題材,並且讓整個互動過程成為寫作本身的一部分。
寫作的人通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做著各式各樣的夢,也許有點自戀傾向,有的甚至會以自我為圓心,將周遭事物與情感當作半徑畫圓,成就一種「書寫自我」與「認同自我」的主觀意識。
但不管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寫作,顧影自憐也好、純娛樂也好、把自己投射在故事裡也好,若要讓讀者喜歡你的文字,對你寫的東西有感覺,以降低閱讀時的「不適應感」,第一步就是了解你的讀者。
不能趕鴨子上架,不顧他人的感受,也不能用那種「我是太陽我是天,所有的星星、地球、月亮都得圍著我轉」的優越感,自顧自的朝著寫作方向前進。
我們通常只對跟自己相關的事情有興趣,這種傾向會影響到我們選擇作品,大部分人都渴望自己的生活變成某本書,或某本書裡的章節,從中確認夢想和未來,藉以認識更寬更廣的世界。
如何傾聽讀者的聲音,讓他們參與其中,或讓他們對你精心挑選的材料提供意見,甚至變成你文章裡的角色,讓他們找到認同的對象,願意沉浸在夢想的情節裡,甚至願意放棄現實,跟著你走入書中的最終定局,這是網路時代可行的一個寫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