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云:「十月一,送寒衣。」農曆十月初一,舊稱「十月朝」、「十月朔」,民間俗稱「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三大「鬼節」。古時這一天,人們會焚燒以五色紙剪折的衣服被褥,讓故去的親人做禦寒之用。
燒寒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書中記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月燒獻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既然如寒食節,一定也是國人的統一行動。宋代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記述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掃松意即墓祭。宋時沒有「寒衣」之稱,南宋周密在《武林記事》中稱:「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綿球楮衣之類。」
到了元代,才有「寒衣」之稱,並將十月一日稱之為「送寒衣節」。元代熊夢祥《析津志輯佚‧歲紀》載:「是月,都城自一日後,時令謂之送寒衣節。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此一月行追之禮甚厚。」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有對清代寒衣節的情景的描述:「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把送寒衣的具體時間和地點說得很詳細。那時,街頭一定是燭光搖曳,火光烘烘,黑蝶飄飄。好一幅民俗畫卷。
立冬都過,更早過了十月朔,明顯感到寒氣逼近了,但想想古人的送寒衣之習,心裡似乎溫暖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