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習今談】 送寒衣

常書偵 |2011.11.17
1447觀看次
字級

諺云:「十月一,送寒衣。」農曆十月初一,舊稱「十月朝」、「十月朔」,民間俗稱「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三大「鬼節」。古時這一天,人們會焚燒以五色紙剪折的衣服被褥,讓故去的親人做禦寒之用。

燒寒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代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書中記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月燒獻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既然如寒食節,一定也是國人的統一行動。宋代吳自牧所著《夢粱錄》中記述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掃松意即墓祭。宋時沒有「寒衣」之稱,南宋周密在《武林記事》中稱:「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綿球楮衣之類。」

到了元代,才有「寒衣」之稱,並將十月一日稱之為「送寒衣節」。元代熊夢祥《析津志輯佚‧歲紀》載:「是月,都城自一日後,時令謂之送寒衣節。祭先上墳,為之掃黃葉。此一月行追之禮甚厚。」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有對清代寒衣節的情景的描述:「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把送寒衣的具體時間和地點說得很詳細。那時,街頭一定是燭光搖曳,火光烘烘,黑蝶飄飄。好一幅民俗畫卷。

立冬都過,更早過了十月朔,明顯感到寒氣逼近了,但想想古人的送寒衣之習,心裡似乎溫暖了起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