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根據台灣精神醫學會分析健保資料庫調查顯示,一九九六年至二○○三年,國內憂鬱症就醫治療盛行率增十點三倍,顯示民眾更能接受治療心理疾病的觀念,認為看身心科、精神科不再是「可恥的事」。
今年世界精神醫學會(WPA)區域會議三至五日首度在高雄舉辦,將有來自二十七個國家、上千位精神醫學專家來台交流。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宗表示,全球人口老化趨勢、天災人禍伴隨金融風暴,心理衛生已成為全球醫療人權關注的核心議題,連世界衛生組織(WHO)都大力推動「沒有心理健康不算健康」的觀念。
分析國內健保資料庫發現,自殺死亡退出十大死因、台灣就醫憂鬱症盛行率七年內增加十點三倍,陳正宗認為這兩項好消息,代表台灣民眾更能認同有病治病觀念,接受者增加,甚至對自殺防治也有好處,雖然自殺者並非都有憂鬱問題,但看身心科、精神科在台灣已經不是可恥的現象。
雖然就醫人口增加,但政府投入心理健康資源,讓醫界仍頗有微詞,形容無論是在經費上,或政策整合上都呈匱乏狀況,精神醫療總預算僅占全國GDP百分之零點一八,遠落後亞洲鄰近泰國的百分之一點二三。
陳正宗說,國內整體精神醫療經費占全部醫療經費不到百分之三,每年經費成長也不到百分之一,民眾因心理健康需求就診愈來愈多,政府相對投入資源卻不足,連明年預計成立的心理健康司、編制二十五人,組織改造也落後泰國超過十年。
台灣精神醫學會以泰國為例,泰國精神衛生司成立於一九九四年,人力總計四千八百五十七人,為一級單位,反觀國內規畫的心理衛生司,二十五人得處理包括家暴、物質濫用、社區去汙名化與精障患者社區療癒等龐雜業務,人力捉襟見肘。
陳正宗呼籲,心理或生理不健康的人,在醫學領域都叫不健康,台灣腳步不但要加快,還要有人力,否則無法成氣候,編制人力和經費至少要再增加五十倍,達占GDP百分之零點三的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