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今天課文裡,佛陀對於弟子讚美佛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老師」這句話,提出了四點修正及指導。
第一、說話要周全,因為不可能見過世界上所有偉大的老師,所以不可以說哪位是最偉大的老師。第二、實踐佛的教示比諂媚更令佛高興。第三、客觀理性的去思維法義,不要只是因為崇敬佛,才順從著去做。第四、不要批評別人的教示不好,世上有許多偉大的老師,他們都有幫助別人的辦法。
您會覺得慈悲的佛陀怎麼變得有點不近人情?佛陀不是教導我們要修讚嘆法門嗎?怎麼一個弟子忍不住讚美佛,卻換來佛陀義正辭嚴的指正呢?我想,應該是這位弟子平時有言行不一或陽奉陰違的習氣,佛陀才會採取這樣的對治之道吧!
不過,也要感謝這位當機眾的弟子,不然,我們也聽不到佛陀那麼寬宏的待人處事的教導了。特別是「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老師,他們自己都有幫助別人的方法」這一段,讓我想起不同宗教之間對話的問題。
記得有一次,我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弘法,這些國家以信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為主。有位年輕的醫生問我,他信仰佛教,但基督教同事常勸他改信基督教,因為佛教太難了,從學習的法那麼多,到修行成就的時間那麼長,連最簡單的念佛也要做到一心不亂,不像基督教,只要相信就得救那麼容易。
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換做是您,您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我告訴這位年輕的醫生說:「大家各有各的信仰,應該客觀的認識尊重對方的信仰,但對自己的信仰也要有信心。佛教要理解和實踐的,比起其他宗教的確比較多,這是因為成就的目標不同所致。基督教徒的目標只要回到主的身邊,成為上帝的子民,所以只要『信』就好;佛教徒的目標則是要究竟成佛,所以必須通過『信、解、行、證』的過程。就好像目標是小學,只要基礎學習就好;但如果目標是大學,當然就有許多的知識必須學習。」
這位年輕醫生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我接著反問他:「你們醫學院畢業的目標都是要當醫生,如果當初你的教授告訴你:『我是權威教授,只要信我的名、讚美我的名,不用讀那麼多書、考那麼多試,也不用做那麼多實踐,只要相信我就可以成為好醫生。』你會相信嗎?」年輕醫生終於露出豁然開朗的笑容,肯定的說:「我懂了!」
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佛陀在我們心中,的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老師」,但佛陀並不否認還有其他偉大的老師。正如我們都是佛陀最好的學生,所以不會否認別人也是好學生一樣,不是嗎?